汤显祖代表古诗词(描述汤显祖的诗词歌赋)
1.描述汤显祖的诗词歌赋
汤显祖,江西临川人,字义仍,号若士,世称临川先生。
汤尚贤长子,明嘉靖29年(1550年)生于文昌里汤家山灵芝园。汤显祖5岁时能与长辈联对,12岁在伯父汤尚质影响下开始写诗,并将其书斋号为诗集名,曰:红泉逸草。
汤显祖14岁为县学诸生,因有神童誉,江西提学使何镗亲试其才,并指案为题,汤显祖从容对答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何镗异之道:“此生将来必以文章雄视天下”。
明隆庆4年(1570年),汤显祖参加乡试中第8名举人,并以制义创奇,被誉为举业八大家之一,时名以满天下。国子监祭酒汤宾尹赞其曰:“制义以来能创奇者,汤义仍一人而已”。
丞相张居正闻知,欲收其名为已所用,则待汤显祖入京参加会试之时,令其子至汤显祖下榻求见,并许以本届会试“鼎甲”,以示宠爱。汤显祖自知实力,不肯助张居正科场作弊,则当即回绝,权相张居正恼羞成怒,故在科场中设阻,至使汤显祖落榜。
汤显祖落第后,风尘仆仆回到家乡,抚州知府闻知其科场义举,举城相迎,并赞汤显祖为“真正状元”。张居正因把持朝正,会试考官皆视其马首为瞻,以其好恶来决定考生成绩,因众考官皆知汤显祖是张居正眼中钉,尽管汤显祖制义为天下第一,然而考官始终不敢公正对待其考卷,致使汤显祖连续落第。
明万历10年(1582年),丞相张居正死,因而扫清了汤显祖会试的障碍。明万历11年(1583年),汤显祖再次入京参加会试中第65名,殿试时获第三甲第211名,赐同进士。
汤显祖因为三甲赐同进士,不能入选翰林院,则依旧例,授南京太常博士,专责祭祀礼乐。明万历14年(1586年),汤显祖改授南京詹事府主簿,其职虽为辅导太子,然因太子在京,此职实为虚设。
明万历17年(1589年),汤显祖被擢升为南京礼部司南仪郎、六品主事,主祭祠,汤显祖虽为闲官,但其却甚为关心时事,他因不满丞相申时行压制言路,打击谏官之行为,上书论辅臣科臣疏弹劾权相,他奏道:“指策申时行以权谋私,专权行事,断绝言路,使言官噤若寒蝉不敢直谏”。时天下谏官无不畏申时行之专横,无敢言者,汤显祖虽位卑言轻,但却敢挺身而抗强权,因而顿以直声闻四海。
权相申时行见汤显祖以下官犯上,怒而罢朝,万历皇帝专宠申时行,乃下诏切责汤显祖,并贬其为海南徐闻县典史。海南为偏荒僻野之地,是历朝流放罪臣之地,因而朋友们都劝汤显祖不要去接受这个不入流的小官。
汤显祖道:“吾生梦罗浮、雷擎、大蓬、葛洪母井、马伏波铜柱而不可得,得暇一尉,了此夙愿,何必减陆贾使南粤哉”。明万历19年(1591年)九月初九,汤显祖告别诸友,经赣州,越梅岭,自广东保昌(南雄)下船,过英德真阳峡,十月到广州,遇道往游罗浮山,十月初七,自广州舟行到南海,经香港、澳门、恩平到阳江,由阳江乘海船过琼州海峡,抵围州采珠地,然后折回到广东徐闻上任。
汤显祖一路游玩到广东,县人闻其大名,蹑衣冠而请揭者,趾相错也,诸弟子执经问难靡虚日,户履常满,至廨舍隘不能容。徐闻民风好斗,人皆轻生。
汤显祖为了推广中原文明,化土著之俗,其联合知县熊敏捐俸银,在徐闻县城西门塘畔创办了一所“贵生书院”,教民知书识礼,认识生命的重要性,而化其轻生之俗。并宣传“君子学道则爱人”、“天下之生皆当贵重”的人生哲理。
汤显祖将书院的十二间教室,分别命名为审问、博学、慎思、明辨、笃行、格物、致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并在徐文留别贵生书院一文中道:“天地孰为贵,乾坤只此生,海波终日鼓,谁悉贵生情”。汤显祖在教学上,他对弟子一视同仁,因材施教,扶理谈修,每日津津不厌。
通过汤显祖的教育和宣传,徐闻文风渐盛,科举盛行。清王夫子宾兴碑文曰:“自明义仍先生来徐闻建书院,而徐益知向学,当时沐其教者,辍魏科登赋仕,后先辉映,文风称极”。
明万历19年至崇祯年间,徐闻连年旱灾,民食不果腹,但人人向学,仍出了15名举人。明清两代,徐闻多次修缮贵生书院,并订立了院规条,还拨出田96石作为会科经费,可见汤学已经深入徐闻人心。
汤显祖病逝的消息传至徐闻,徐闻县兴建了“汤公祠”,以此表达当地人民对他的崇敬和怀念。汤显祖虽身在徐闻,但因刚直遭贬,社会舆论大哗,申时行迫于社会压力,被迫辞职,因而汤显祖得脱流放之灾。
万历20年(1592),汤显祖北还故乡临川,因家中人口增多,他想找一静处另盖新居,老友高应芳得知,便将自己在临川县城沙井巷占地960平方米,闲置不用的废旧房屋转卖给汤显祖,供其建玉茗堂,兴建宅邸。新宅布局合理,中为玉茗堂书斋,左为寒光堂,右为兰省堂,前为芙蓉馆,后为清院楼,东有四梦台,全院共由6组建筑组合而成,精巧别致,美观大方,从此汤、高两家比邻而居。
明万历21年(1593年),汤显祖被升任为浙江丽水地区遂昌县知县,汤显祖治政以教育为本,为办学兴县,他将奉禄捐出,兴办了一所“相圃书院”,意在造就将相之才。汤显祖在遂昌县6年,创尊经阁、启明楼,并于学中建象德堂、于射园置灭虎祠,种种美政,将一个贫穷落后的山区小县治理成为两。
2.汤显祖牧丹亭第十出诗句
【遶地游】「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
」【醉扶归】「画廊金粉半零星,池馆苍苔一片青。踏草怕泥新绣袜,惜花疼煞小金铃。
」【隔尾】「开我西阁门,展我东阁牀。瓶插映山紫,炉添沉水香。
」「默地游春转,小试宜春面。」【山坡羊】「莺逢日暖歌声滑,人遇风情笑口开。
一径落花随水入,今朝阮肇到天台。」【山桃红】「催花御史惜花天,检点春工又一年。
蘸客伤心红雨下,勾人悬梦彩云边。」【山桃红】「行来春色三分雨,睡去巫山一片云。
」「夫壻坐黄堂,娇娃立绣窗。怪他裙衩上,花鸟绣双双。
」「宛转随儿女,辛勤做老娘。」【绵搭絮】「晚妆销粉印,春润费香篝。
」。
3.汤显祖一首关于徽商建筑的诗 有谁知道是什么
游黄山白岳不果 序:吴序怜予乏绝,劝为黄山白岳之游,不果。
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诗序说明了汤显祖当时的生涯状态:乏绝者,潦倒也,困穷也。那么在穷困潦倒时他的朋友为啥要建议他去徽州呢?那可绝不是现在的休闲体验游哦,肚子没着落,休啥闲哦。
无非希望到徽州寻求复出的机会,而这机会应该还是寄托在许国身上。万历十九年(1591),许国就已退休回徽州歙县故里。
只要看如今还矗立在歙县古城内的许国八脚牌坊,就知道许国当年在朝廷的身价地位。虽然退了休,但许国既曾是皇帝的老师又是重臣,只要他愿意推荐,汤显祖的人生就会发生变化。
所以汤显祖的友人吴序当是劝汤显祖到徽州去晋见许国,以消除隔阂,重修师生之谊,只要许国肯对皇帝说句话,就能改变自己的困境。诗句“黄白”,明指黄山、白岳(齐云山),暗喻黄金白银,即官位俸禄。
无论是什么原因使其黄白之游不果,都不能推断出汤显祖对徽州的赞美之意。 事实上,诗一开头就把徽州描述成一个充满铜臭味的地方:要沾财气,多半得到黄山白岳之间的徽州去。
这也许还真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因为明清时期徽商名满天下,富可敌国,徽州自然也当是个俗人羡慕的流金之地。 但这一切与风光之美无关,与潦倒的剧作家又有啥关系呢?汤显祖那时被建议到徽州去,不是去求人,就是去求仙求道,人者许国也,仙道者齐云山也,而最现实的渠道自然是求人,所以截然和风景扯不上半点关系的。
因此,这首诗如被理解为作者对徽州风光的赞美,就大错特错。它应该表达作者不肯低头求人的一种心态:都说富贵在徽州,可惜我一辈子想都没想过要去徽州。
如果把“一生痴绝处”改为“一生痛绝处”,意思可能就更明朗了。这可不是我改的,见于北京大学校友网署名文章数学泰斗江泽涵,其原文是“大戏剧家汤显祖因向往徽州而留有“一生痛绝处,无梦到徽州”的诗句。”
这“痛”似乎是因为没有做梦到过徽州而来的,殊不知汤显祖后半生之痛来自徽州啊。如果他真想去徽州的话,他应该会模仿南朝民歌西洲曲的结尾两句:“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不是徽州不美,是显祖先生生不逢时也。不过,原来徽州治下婺源终于划在汤先生老家江西的名下了,也许算是对误解的补偿?。
4.汤显祖的代表作是什么
汤显祖的代表作是牡丹亭。
汤显祖是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
汤显祖有多方面的成就,而以戏曲创作为最。其戏剧作品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还魂记(即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
这些剧作不但为中国人民所喜爱,而且已传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国家,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其专著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也是中国戏曲史上论述戏剧表演的一篇重要文献,对导演学起了拓荒开路的作用。
扩展资料历史影响汤显祖在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影响。即使是认为他用韵任意,不讲究曲律的评论家,也几乎无一不称赞牡丹亭。
由于汤显祖的影响,明末出现了一些刻意学习汤显祖、追求文采的剧作家,如阮大铖和孟称舜等,后人因之有玉茗堂派或临川派之说,实际上并不恰切。牡丹亭中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影响更为深远,从清代的红楼梦中也可看出这种影响。
汤显祖生前就有玉茗堂文集刊行。逝世后5年,韩敬编印玉茗堂集。
他的作品于明清两代均有刊本,比较通行的是1964年由钱南扬、徐朔方合编的汤显祖集,包括诗文和戏曲。
5.汤显祖 元曲
元曲是一种艺术(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并不是年代(元)..他是明朝人``所以没什么出奇的``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干,又号海若、清运道人。
明代杰出的剧作家、文学家。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汤氏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汤显祖从小聪明好学,二十一岁时中举。
由于不肯依附权贵,虽博学多才、“名布天壤”,到三十四岁才中进士。后历任太常博士、詹房事主簿、礼部祠祭司主事。
明朝万历十九年(1591)他目睹当时官僚腐败愤而上论辅臣科臣疏,弹劾大学士申时行并抨击朝政,触怒了皇帝而被贬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县知县,一任五年,政绩斐然,却因压制豪强,触怒权贵而招致上司的非议和地方势力的反对,终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愤而弃官归里,潜心于戏剧及诗词创作。 汤显祖少年时受学于泰州学派的主要人物罗汝芳,受到了反正统宋学思想的熏陶。
在南京为官时,又受到李贽、达观等人反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加上他对当时腐败社会的深刻认识,使他成为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进步文人,这也是他的文学事业上获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因素。 在汤显祖多方面的成就中,以戏民创作为最,其戏剧作品紫钗记、南柯记、牡丹亭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
这些剧作不但为我国历代人民所喜爱,而且已传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国家,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此外,汤氏的专著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也是我国戏曲史上论述戏剧表演的一篇重要文献。
对导演学起了拓荒开路的作用。汤显祖同时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其诗作有玉茗堂全集四卷、红泉逸草一卷,问棘棘邮草。二卷。
新中国成立后,有关部门对汤显祖的作品进行了全面认真的搜集整理,出版了汤显祖集。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戏剧家、文学家,人民政府在临川市修建了汤显祖墓园、玉茗堂影剧院,影剧院内设有汤显祖纪念室。
一九八二年十月,中央文化部、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省文化局和中国剧协江西分会在抚州玉茗堂影剧院联合举行了纪念汤显祖逝世366周年大会。一九九二年,人民政府又筹建汤显祖纪念馆,一九九五年,占地二百亩的汤显祖纪念馆建成并对外开放。
【年代】:明 【作者】:汤显祖 【作品】: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内容】: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晨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 云霞翠轩, 雨丝风片, 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生平 正当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著书立说,片面强调音韵、格律的时候,汤显祖创造性地继承了唐人小说和元人杂剧的优良传统,写出了“临川四梦”传奇,对当时的戏曲作出杰出的贡献。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出身于江西临川一个“书香”人家。他早年即有文名,由于不肯阿附权贵,直到三十四岁才中进士,在南京做一名太常博士的闲官。
这时明王朝建立已经两百多年,封建统治阶级愈来愈暴露它的腐朽性,官吏贪污,税监横行,给人民带来无数的灾难。万历十六年(1588),南京在连年的灾荒之后发生大疫,“白骨蔽江下”,而一个到江南救灾的使臣却在饱受地方官吏的贿赂之后得到提升。
汤显祖少年时就希望为国家作一番事业,面对这种残路现实,终于投袂而起,在万历十九年上疏抨击朝廷大臣,因此贬官到雷州半岛的徐闻县做典史。后来他调任浙江遂昌知县,为人民驱除虎害,压制强豪,还在除夕放囚犯回去和家人团聚。
可是这些措施却遭到地方封建势力的反对和上级官吏的挑剔。万历二十六年(1598),他终于怀着满腔悲愤,弃官归临川,并在这一年完成他的代表著作牡丹亭。
此后家居十八年,主要是过着读书著作、教子养亲的生活。这时长江中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反税监的斗争和明王朝内部的派系斗争都更趋尖锐,一些比较正直的士大夫如邹元标、李三才、李贽等,先后受到打击或迫害。
他在诗文里依然表现对他们政治活动的关心。汤显祖在政治上既一再受到挫折,就把他的全部希望寄托在戏曲创作上。
他在答李乃始的信里说:“自伤名第卑远,绝于史氏之观,徒蹇浅零碎,为民间小作,亦何关人世,而必欲其传。”正流露了这种心情。
他的邯郸记、南柯记继紫钗记、牡丹亭之后刊行,并在各地演出。一些不同流派的戏曲作家,从他们本身的艺术趣味出发,却纷纷加以修改,并批评他的戏曲不合音律。
他对那些任意删改他的戏曲的吴江派作家表示强烈的不满。他在给吕姜山的信里说:“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四者到时,或有丽词俊音可用,尔时能一顾九宫四声否?如必按字模声,即有窒滞迸拽之苦,恐不能成句矣。”
这是对于吴江派理论有力的回击。他的见改窜牡丹词者,失笑诗:“醉汉琼筵风味殊,通仙铁笛海云孤。
纵饶割就时人景,却愧王维旧雪图。”明初朱权以“琼筵醉客”形容关汉卿的戏曲。
汤显祖在这里正是以继承元人杂剧的优秀传统自居,而讽刺那些改窜者是把那最能表现王维风格特征的雪里芭蕉图改坏了。 汤显。
6.汤显祖 元曲
元曲是一种艺术(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并不是年代(元)..他是明朝人``所以没什么出奇的``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干,又号海若、清运道人。
明代杰出的剧作家、文学家。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汤氏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汤显祖从小聪明好学,二十一岁时中举。
由于不肯依附权贵,虽博学多才、“名布天壤”,到三十四岁才中进士。后历任太常博士、詹房事主簿、礼部祠祭司主事。
明朝万历十九年(1591)他目睹当时官僚腐败愤而上论辅臣科臣疏,弹劾大学士申时行并抨击朝政,触怒了皇帝而被贬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县知县,一任五年,政绩斐然,却因压制豪强,触怒权贵而招致上司的非议和地方势力的反对,终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愤而弃官归里,潜心于戏剧及诗词创作。 汤显祖少年时受学于泰州学派的主要人物罗汝芳,受到了反正统宋学思想的熏陶。
在南京为官时,又受到李贽、达观等人反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加上他对当时腐败社会的深刻认识,使他成为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进步文人,这也是他的文学事业上获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因素。 在汤显祖多方面的成就中,以戏民创作为最,其戏剧作品紫钗记、南柯记、牡丹亭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
这些剧作不但为我国历代人民所喜爱,而且已传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国家,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此外,汤氏的专著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也是我国戏曲史上论述戏剧表演的一篇重要文献。
对导演学起了拓荒开路的作用。汤显祖同时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其诗作有玉茗堂全集四卷、红泉逸草一卷,问棘棘邮草。二卷。
新中国成立后,有关部门对汤显祖的作品进行了全面认真的搜集整理,出版了汤显祖集。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戏剧家、文学家,人民政府在临川市修建了汤显祖墓园、玉茗堂影剧院,影剧院内设有汤显祖纪念室。
一九八二年十月,中央文化部、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省文化局和中国剧协江西分会在抚州玉茗堂影剧院联合举行了纪念汤显祖逝世366周年大会。一九九二年,人民政府又筹建汤显祖纪念馆,一九九五年,占地二百亩的汤显祖纪念馆建成并对外开放。
【年代】:明 【作者】:汤显祖 【作品】: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内容】: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晨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 云霞翠轩, 雨丝风片, 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生平 正当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著书立说,片面强调音韵、格律的时候,汤显祖创造性地继承了唐人小说和元人杂剧的优良传统,写出了“临川四梦”传奇,对当时的戏曲作出杰出的贡献。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出身于江西临川一个“书香”人家。他早年即有文名,由于不肯阿附权贵,直到三十四岁才中进士,在南京做一名太常博士的闲官。
这时明王朝建立已经两百多年,封建统治阶级愈来愈暴露它的腐朽性,官吏贪污,税监横行,给人民带来无数的灾难。万历十六年(1588),南京在连年的灾荒之后发生大疫,“白骨蔽江下”,而一个到江南救灾的使臣却在饱受地方官吏的贿赂之后得到提升。
汤显祖少年时就希望为国家作一番事业,面对这种残路现实,终于投袂而起,在万历十九年上疏抨击朝廷大臣,因此贬官到雷州半岛的徐闻县做典史。后来他调任浙江遂昌知县,为人民驱除虎害,压制强豪,还在除夕放囚犯回去和家人团聚。
可是这些措施却遭到地方封建势力的反对和上级官吏的挑剔。万历二十六年(1598),他终于怀着满腔悲愤,弃官归临川,并在这一年完成他的代表著作牡丹亭。
此后家居十八年,主要是过着读书著作、教子养亲的生活。这时长江中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反税监的斗争和明王朝内部的派系斗争都更趋尖锐,一些比较正直的士大夫如邹元标、李三才、李贽等,先后受到打击或迫害。
他在诗文里依然表现对他们政治活动的关心。汤显祖在政治上既一再受到挫折,就把他的全部希望寄托在戏曲创作上。
他在答李乃始的信里说:“自伤名第卑远,绝于史氏之观,徒蹇浅零碎,为民间小作,亦何关人世,而必欲其传。”正流露了这种心情。
他的邯郸记、南柯记继紫钗记、牡丹亭之后刊行,并在各地演出。一些不同流派的戏曲作家,从他们本身的艺术趣味出发,却纷纷加以修改,并批评他的戏曲不合音律。
他对那些任意删改他的戏曲的吴江派作家表示强烈的不满。他在给吕姜山的信里说:“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四者到时,或有丽词俊音可用,尔时能一顾九宫四声否?如必按字模声,即有窒滞迸拽之苦,恐不能成句矣。”
这是对于吴江派理论有力的回击。他的见改窜牡丹词者,失笑诗:“醉汉琼筵风味殊,通仙铁笛海云孤。
纵饶割就时人景,却愧王维旧雪图。”明初朱权以“琼筵醉客”形容关汉卿的戏曲。
汤显祖在这里正是以继承元人杂剧的优秀传统自居,而讽刺那些改窜者是把那最能表现王维风格特征的雪里芭蕉图改坏了。 汤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