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三古诗词鉴赏题(归园田居其三古诗鉴赏题,带答案)
1.归园田居其三古诗鉴赏题,带答案
归园田居其三全诗表达了作者陶渊明什么思想?
诗篇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①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②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同时又【③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表现了【④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作者陶渊明其实写的归园田居是自己理想的故居。
归纳一下就是:
①作者对于淡出官场的轻松与愉快
②作者对于归隐田园的悠然和喜悦
③(本质)对当时腐朽动乱的社会的厌恶
④(本质)不愿随波逐流,追求高尚生活
简答:作者甘愿隐逸田园也不愿放逐于腐朽黑暗的官场,他心中向往着美好的生活,却无法实现,只得躲避而怅恨。
答案2: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五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
其三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但这种艰辛在作者看来是快乐的,因为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同流合污的意愿没有被违背,暗含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黑暗社会污浊的批判,反映了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从“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两句中可见。
2.求归园田居(其三)的诗句即赏析
归 园 田 居(其三)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很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3.归园田居(其三)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登岳阳楼(其一)的赏析题
1、平实、亲切,自然平淡。否,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2、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3、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诗人远渡荆门,眼望一派壮丽的大好河山,心生豪放。抒发了自己的胸怀与进取精神,生气勃勃,意气风发。诗的前三联描写的是渡过荆门山时诗人所看到的奇妙美景。最后一联写的是诗人在欣赏荆门一带的风光时,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所产生的思乡之情。诗人没有直接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从对面写来,愈发显出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全诗想像瑰丽,意境高远,充满了生活的光彩。
4、使至塞上诗人以“蓬”“雁”自比暗写内心的郁愤;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归园田居(其三)[晋] 陶渊明种豆南
小题1:诗的三、四两联描绘了一幅恬静优美的景象。清晨起来,我下地松土除草;晚上披星戴月,我扛着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回家歇息。狭窄的田间小路边草木丛生,皎洁的月光照在草叶的露水上,亮晶晶的。“我”走在小路上,衣服都被露水打湿了。表达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愿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小题2:作者辞官归田,虽然耕作不佳却乐在其中,表现了作者对宁静和安适田园生活的热爱。“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第一小题属诗歌鉴赏题中的分析意境型,答题步骤一般为: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或营造的意境;概括景物特点(一般为两个双音节词)或点明表达技巧;分析作者的情感或表达效果。本诗三、四联句意平易浅显,可展开合理想象来描述画面,难度不大。画面优美、意境恬美,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另外,“但使愿无违” (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一句,就把向往田园生活,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表达出来了。
第二小题题干已经提示,全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要求具体说明是如何表现这种乐趣的。结合第一小题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感受到美好静谧的意境和诗人悠闲自得的形象。只要从诗中找到能体现诗人田园劳作之乐的句子:“种豆南山下”、“带月荷锄归”,细心分析就会发现,诗人叙事写景,虚实结合,相互映衬,把田园劳作的乐趣、归隐山林的豪情都表现出来了。
5.古诗词赏析归园田居(其三)(晋·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1.D2.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试题分析:1.D项“种豆南山下”与“采菊东篱下”有着同样的韵律,但韵味各异。采菊是漫不经心的,而种豆则是十分认真的。
2.这首田园诗不止停留在对劳动乐趣的体味上,更进一步点了题。种豆长草也罢,早出晚归也罢,夕露沾衣也罢,都在所不惜,只要趁了心愿就好。
这“愿”是什么呢?就是找到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它很有些象古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自然生活。在当时政治上一片黑暗的东晋时代,能有这样一种自然宁静的生活是使诗人感到无限欣慰的。
考点:诗句理解,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