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诗词背诵为主题的手抄报(以《古诗词文诵》为主题的手抄报急)
1.以古诗词文诵为主题的手抄报 急
编辑本段古诗的意义 “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
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统称为“古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说诗□语)晋、宋时,这批“古诗”被奉为五言诗的一种典范。
西晋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东晋陶渊明、宋代鲍照等,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到了梁代,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更从理论上总结评论了“古诗”的艺术特点和价值,探索了它们的作者、时代及源流,并大体确定它们是汉代作品。同时,萧统文选,以及陈代徐陵玉台新咏又从诗歌分类上确定了“古诗”的范围:凡无明确题目的作品,有作者的称“杂诗”,无名氏者为“古诗”。
因此,梁、陈以后,“古诗”已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且发展为泛指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
而古诗十九首便在文学史上占有“古诗”代表作的地位,这一标题也就成为一个专题名称。 编辑本段古诗体,又称古风。
唐代以前的古诗体是一种不讲究格律,也没有字数句数限制的诗体。唐以后,由于近体诗的产生,诗人为了将古体诗与新兴的格律诗相区别,便有意模仿汉魏六朝古诗的写法,在某些方面加以限定,从而形成了唐代古体诗的固定模式。
其结果就是把唐以前完全自由的诗体,变成一种处于格律诗与自由诗之间的半自由诗。 古体诗的字数和诗行: 古体诗没有固定的诗行,也不会有固定的体式。
所有古体诗都是按照诗句的字数分类。四字一句的称四言古诗,简称四古;五字一句的称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字一句的称七言古诗,简称七古。
四言诗,远在诗经时代就已被人们采用了。但至唐代却逐渐衰微,写它的人很少了。
所以古体诗仍以五言、七言为代表。 五言古诗,是古体诗的正统,写的人很多。
七言古诗,不是古体诗的主流,这是它起源较晚的缘故。所以,七言股风颇受七言近体诗的影响。
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都是字数整齐的古体诗。另有一类杂言古诗,诗行里的字数长短相杂,参差不齐。
编辑本段古诗词包括以下内容: 从时间上说指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词是宋代人的发明,又叫长短句。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 古体诗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
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
唐初开始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就是我们所说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同古体诗相对而言的。
唐代以及其后的诗人仍有写古体诗的。 我们可以说。
凡不受近体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古体诗分为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
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 近体诗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主要在于句数上。绝句共有四句,律诗共有八句。
律诗共有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绝句又叫"截句"。
绝句可对仗,也可不对仗,但是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则必须对仗,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有平仄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
以下是一些经典古诗: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莲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行路难 --李白 金樽青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你同销万古愁。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离思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七步诗 --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
2.关于古诗词手抄报图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潼关怀古)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3.关于古诗词的手抄报内容
分成几部分:写一些古代诗,词,歌,赋·····或者分成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不同特点;要不就写一些伟大的文人和他们的生平简介及诗文。
例如: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
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
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他被贺知章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
他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悼亡诗,咏物诗,军旅诗等。古体诗有诗经 楚辞乐府汉赋南北朝民歌等。
近体诗一般是绝句,律诗,排律(长律) 。体裁古诗: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近体诗:绝句:4句 1、2、4句最后一字押韵 音律,一句五个字称“五绝”,七字称“七绝”律诗:8句,4联 2、4、6、8句最后一字押韵 音律,一句五个字称“五律”,七字称“七律”(颔联、颈联对仗)词:别名: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组成:词牌名、题目分类:小令(58字以下)、中词(59~90字)、长词(91字以上)风格:婉约派、豪放派曲:组成:宫调(曲调)、曲牌、题目文学风格从文学风貌论,七古的典型风格是端正浑厚、庄重典雅,歌行的典型风格则是宛转流动、纵横多姿。文章辨体序说认为“七言古诗贵乎句语浑雄,格调苍古”,又说“放情长言曰歌”、“体如行书曰行”,二者风调互异。
诗薮论七古亦云:“古诗窘于格调,近体束于声律,惟歌行大小短长,错综阖辟,素无定体,故极能发人才思。李、杜之才,不尽于古诗而尽于歌行。”
则在七古、七律之外,因其风格的差异视七言歌行别为一体。昭昧詹言说“七言古之妙,朴、拙、琐、曲、硬、淡,缺一不可。
总归于一字曰老”,又说“凡歌行,要曼不要警”。“曼”即情辞摇曳、流动不居;“警”即义理端庄、文辞老练。
这些评论,都揭示了七言古诗与歌行在美感风格方面的不同。尽管在具体的诗歌创作中,以七古的笔法写歌行、以歌行的笔法写七古,一度成为时尚,然而在总体上仍不难看出二者之间的差异。
举例来说,杜甫寄韩谏议注、卢仝月蚀诗、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李商隐韩碑等,只能是七言古诗;而王维桃源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居易长恨歌、韦庄秦妇吟只能是七言歌行。表现的手法古诗词的表现手法很多,中国最早流行,且至今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其间有一个绝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
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
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
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如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