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插秧的古诗词(描写插秧的诗句有哪些)
1.描写插秧的诗句有哪些
1.插秧诗 作者:契此和尚 朝代:后梁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2.广陵别郑处士 作者:高适 朝代:唐
落日知分手,春风莫断肠。兴来无不惬,才在亦何伤。
溪水堪垂钓,江田耐插秧。人生只为此,亦足傲羲皇。
3.初夏怀故山 作者:陆游年 朝代:宋
镜湖四月正清和,白塔红桥小艇过。梅雨晴时插秧鼓,苹风生处采菱歌。
沉迷簿领吟哦少,淹泊蛮荒感慨多。谁谓吾庐六千里,眼中历历见渔蓑。
4.冷田村 作者:蔡正孙 朝代:宋
蓑下清风笠下烟,一篙三板插秧船。
田家午馌行厨薄,尽在青裙两担肩。
5.和别驾喜雨四绝 作者: 魏了翁 朝代:宋
山北山南遍插秧,天时较似去年强。
从今无事闲风月,分作屏星一半凉。
6.适武林入延平界作 作者: 陈藻 朝代:宋
人烟随山窟,家家自生理。木杪插秧青,泉流仙杵起。
开边忆汉皇,航海通南鄙。黄昏更不愁,客舍连甍美。
2.描写插秧的诗句有哪些
1.插秧诗 作者:契此和尚 朝代:后梁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2.广陵别郑处士 作者:高适 朝代:唐 落日知分手,春风莫断肠。
兴来无不惬,才在亦何伤。溪水堪垂钓,江田耐插秧。
人生只为此,亦足傲羲皇。3.初夏怀故山 作者:陆游年 朝代:宋 镜湖四月正清和,白塔红桥小艇过。
梅雨晴时插秧鼓,苹风生处采菱歌。沉迷簿领吟哦少,淹泊蛮荒感慨多。
谁谓吾庐六千里,眼中历历见渔蓑。4.冷田村 作者:蔡正孙 朝代:宋 蓑下清风笠下烟,一篙三板插秧船。
田家午馌行厨薄,尽在青裙两担肩。5.和别驾喜雨四绝 作者: 魏了翁 朝代:宋 山北山南遍插秧,天时较似去年强。
从今无事闲风月,分作屏星一半凉。6.适武林入延平界作 作者: 陈藻 朝代:宋 人烟随山窟,家家自生理。
木杪插秧青,泉流仙杵起。开边忆汉皇,航海通南鄙。
黄昏更不愁,客舍连甍美。
3.关于插秧的诗句
广陵别郑处士
年代: 唐 作者: 高适
落日知分手,春风莫断肠。兴来无不惬,才在亦何伤。
溪水堪垂钓,江田耐插秧。人生只为此,亦足傲羲皇。
行官张望补稻畦水归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东屯大江北,百顷平若案。六月青稻多,千畦碧泉乱。
插秧适云已,引溜加溉灌。更仆往方塘,决渠当断岸。
公私各地著,浸润无天旱。主守问家臣,分明见溪伴。
芊芊炯翠羽,剡剡生银汉。鸥鸟镜里来,关山云边看。
秋菰成黑米,精凿传白粲。玉粒足晨炊,红鲜任霞散。
终然添旅食,作苦期壮观。遗穗及众多,我仓戒滋蔓。
4.有首古人写的四句插秧诗,最后一句好象是后退却是前进,全诗是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首诗名为插秧诗,作者是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名契此,唐末至五代后梁时期明州奉化(现浙江宁波市)僧人,号长汀子,是五代时后梁高僧。
译文:
插秧的人手里拿着秧苗,一撮一撮地插满了水田,插秧时低头就可以看到水田中倒映着的蓝天和白云。
所插的秧苗需要“根须”清净、没有腐烂,将来才能长成“稻”,插秧时表面上是边插边后退,但却是一直向前的。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游化民间的时候,曾经和一些插秧的农人在一起,为了度化他们而作。
不论"退后"还是"退步"在人们眼中心里俱认为是失败,不成功,才会后退。当我们换个角度看世界,当前面无路时,退一步,虽不一定"海阔天空”,又岂知不会"柳暗花明”?
退一步,可从头再来,将自己不熟练的部分先完成,把根基扎稳,以后的路才会越走越顺畅,这样岂不是加速向前,也就是"退步原来是向前"的道理浅释所在了。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插秧诗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布袋和尚
5.赞美“农民插秧忙”的诗句有哪些
夏日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下田戽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
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观刈麦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如白居易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 (不如来饮酒七首其七)、“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对酒五首其二)的诗句,而“后之使蜗角事悉稽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八)。即以宋人所取名号论,“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龚颐正芥隐笔记)。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着,大略相似。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二老堂诗话)凡此种种,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诗的影响轨迹。
6.关于插秧的诗句
广陵别郑处士年代: 唐 作者: 高适落日知分手,春风莫断肠。
兴来无不惬,才在亦何伤。溪水堪垂钓,江田耐插秧。
人生只为此,亦足傲羲皇。行官张望补稻畦水归年代: 唐 作者: 杜甫东屯大江北,百顷平若案。
六月青稻多,千畦碧泉乱。插秧适云已,引溜加溉灌。
更仆往方塘,决渠当断岸。公私各地著,浸润无天旱。
主守问家臣,分明见溪伴。芊芊炯翠羽,剡剡生银汉。
鸥鸟镜里来,关山云边看。秋菰成黑米,精凿传白粲。
玉粒足晨炊,红鲜任霞散。终然添旅食,作苦期壮观。
遗穗及众多,我仓戒滋蔓。
7.赞美农民插秧忙诗句
夏日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下田戽水出江2113流,高垄翻江逆上沟.
地势不齐5261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观刈麦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4102,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1653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内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容为悲伤。
8.乡村四月古诗插秧的句子
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诗词注释
山原:山陵和原野.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川:平地.
子规:鸟名,杜鹃鸟.
才了:刚刚结束.蚕桑:种桑养蚕.插田:插秧.
诗句译文
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9.古代有位诗人写的首插秧诗是
据说是布袋和尚 写的……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是一首以现实生活中的农活——插秧来象征心田的趣味诗。
意思是说惟有在心田里插秧的人,才能从心灵中见到广阔的蓝天;只有六根清静(净)才是修行者惟一的达道通途。 诗中描绘了一幅清新别致的插秧农忙图。
农民插秧,双腿下泥,看似在后退,实则是向前。辛勤劳作,不经意间,满田新绿,正是一步一步后退的真实杰作,更是一步一步向前的形象写照。
在这幅诗人描摹的图景里,诗人用不同常人的眼光,不同常人的思维,悟道阐理,生发遐思。“前进”与“后退”不是绝对的,这是诗人长期修炼悟出的哲理。
假若在欲望的追求中,灵性没有得到提高,则前进正是后退;反之,若在失败中,在挫折里,心性有所觉悟(醒),则后退正是前进。 在这里,有必要对六根清静作点解析。
佛门中常讲六根,六根即是人的眼、耳、鼻、舌、口、意。一般来说,眼贪色,耳闻声,鼻趋香,舌辨味,口嗜好,意生思。
意思就是说,人从降生来到这个世界,本是凡夫俗子,那么贪欲必与身俱来。所以,佛家讲究修行,讲究修为。
出家人一定要六根清静,断绝尘念,一心皈依佛门。然而,茫茫人海,芸芸众生,真正皈依佛门的究竟是少数人,绝大多数人都要在这个混沌的世界中度过。
因而也就会生出众生相,就会生发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有的人官做大了还想做大,有的人财富多了还想要多;有的家有娇妻不自足,还要人养小蜜、包二奶;有的大字不识几个,却在做着大明星、大作家的美梦;还有的一夜之间从农民坐上了公务员的交椅,却硬要尝尝当“一把手”的瘾……诸如此类,举不胜举。
殊不知,这些非分之想,原本就是可遇不可求的,也许是一场黄粱美梦,徒劳无功,给世人留下笑柄。俗话说,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这就告诉我们,做人要达观,要通透,要节制,要适度。我们有的人往往不能把握适度,结果适得其反,最终落得个两手空空,甚或身陷囹圄,仰空长叹。
我常想,低调做人方为高人,六根清净方可悟道;后退亦是为了前进,后退中包含了大智若愚的智慧,饱含了藏而不露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