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辞赋名篇

崔曙庭《隋书》中国名著简介

互联网 作者:

 崔曙庭《隋书》中国名著简介

作者: 崔曙庭

隋书八十五卷,唐魏征等撰。

关于隋书的作者,一般题魏征等撰,取其代表而已。这部官修史书,成于众手,而且纪传与志又是分开修撰、先后成书的,涉及的人颇多,势难一一列举,而魏征既参加了撰写,又担任总监任务,所以署名就以他为代表。早在唐高祖武德年间,由于令狐德棻的建议,遍修梁、陈、魏、齐、周、隋等史,其中修隋史的任务,分派给兼中书令封德彝、中书舍人颜师古担任。经过数年,终高祖之世,未能修成。到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李世民又命令继续修梁、陈、齐、周、隋等五代史。因魏史已有魏收、魏澹二家之书,大家认为不必再重修了。这时参加撰写隋史的有孔颖达、许敬宗、颜师古、魏征等,魏征与房玄龄并担任总监诸史的任务。隋书的序论和梁、陈、齐各书的总论,都是魏征撰写的。到贞观十年(公元636年),五代史纪传部分,连目录凡二百五十二卷之书,就完成了。其中隋书有本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共为五十五卷。

五代史均没有志。于是在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又命于志宁、李淳风、韦安仁、李延寿、令狐德棻等修五代史志。到公元656年(高宗显庆元年),历时十六年,十志三十卷便告完成。这部志本来是为了配合梁、陈、齐、周、隋五代史而修的,故当时称五代史志。由于修成的时候,梁书、陈书等书均已单行,所以便把它编入五代史的最后一部书隋书中,因此,一般就称隋志。修志时先是由令狐德棻监修,后由长孙无忌监修,所以有的书又题长孙无忌撰。

唐初修隋史,时间隔得很近,应当说资料还是丰富的,不过已经整理编撰成书的著作却不多,这也给修史者带来一定的困难。据史通·正史篇所记,隋文帝时期的史书,仅有秘书监王邵的隋书八十卷。隋书·经籍志作六十卷,注明“未成”。这部书既不是纪传体,也非编年体,属于史料汇编性质,刘知几把它归入尚书家。此外还有开皇起居注,炀帝时的大业起居注等,可能都不十分完整。其他如牛弘的朝仪礼一百卷,以及隋律、隋大业律等书,则是属于仪注、刑法之类的专书,仅为修史者在某一方面提供材料而已。

隋朝从公元581年(隋文帝开皇元年)建国,到公元589年(开皇九年)统一全国,于公元618年(隋炀帝大业十四年)为唐所灭亡,立国凡三十八年,统一全国后才三十年。隋书记载这三十多年的历史,有帝纪五卷,记文帝杨坚、炀帝杨广、恭帝杨侑等三个君主之事,是全书之纲。杨坚在位二十四年,杨广在位一十四年,两人的纪都分上下两卷。杨侑为李渊所立,在位不到一年,虽为一卷书,其实内容很单薄,仅有两页文字而已。隋炀帝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在位时远征异国,大兴土木,以及巡游享乐,荒淫残暴等种种恶行,在本纪中均有所反映。同时关于隋末农民大起义的不少事迹,在炀帝纪中也有较详细的记载,这是很可取的。

列传五十卷,记录了三百多人的历史情况。其中关于农民大起义的史事,只有李密有传,其他则散见于场帝纪和其他列传中。唐初修隋史,为了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以隋为鉴”,对于隋朝统治阶级的贪婪残暴和荒淫无耻,以及因而引起的农民大起义,记载颇详,为我们研究当时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列传中的类传有十目,多本于前史,个别新目如诚节传,记载刘弘等十七人,以表彰那些忠于封建朝廷宁死不屈的人,没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卷四十九牛弘传,全文刊载了他的请开献书之路表,是一篇很重要的文章,表中历叙书籍的流传散亡情况,是研究文献学的必读之义。

隋书十志,也就是五代史志,是隋书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虽只三十卷书,从分量看,它比五十五卷的纪传还要多,如中华书局出版的点校本隋书,共是一千九百而,纪传部分为九百面,志的部分为一千面。十志虽无新目,但重要的几个志都有。如食货志、刑法志、百官志、地理志、经籍志等志,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史料。食货志虽只一卷书,但总结了南北朝后期的经济情况,如均田制、货币、租庸调等,均有所记载。南北朝诸史中,除魏书以外,就只有本书有食货志,所以更显得重要。刑法志中所载王朝法律制度和执行情况,尤以隋代为详。如记述封建统治者制法毁法,充分说明在当时法律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而已。百官志总结了南北朝时的官制,其中隋朝的官制,后来又多为唐代所继承,从中可以看出其承先启后的作用。地理志分上中下三卷,大体按隋代的行政区划,记载了南北朝以来的建制沿革,其中保存了不少经济史和交通史等方面的资料。经籍志是继汉书·艺文志以后的又一部古代文献总录。它把从汉到隋这六百年来的学术源流、书籍存亡作了一个总结。其用经、史、子、集四部来划分古代图书,一直沿用到清代,可见它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目录学书。清代目录学家姚振宗,撰有隋书经籍志考证五十二卷,功力颇深,可供参考。此外,律历志、天文志二志出于历法学家李淳风之手,一般也认为是写得好的两个志。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关于圆周率的研究成果,就保存在律历志中。同时,该志还记载了魏晋以来度量衡制度的演变,也是重要的经济史资料。今本隋书十志,编在帝纪与列传之间,似有未妥。因为原来既不是专为隋书而修,内容又包括五代,宜列于隋书纪传之后,以区别两者之关系为得体。

总的看来,在唐初几部官修史书中,隋书是写得比较好的一部。它不仅内容比较充实,尤其是十志,提供有关典章制度的材料更为丰富。同时叙事简洁,文笔也比较流畅。这是由于从事修撰的人,都是当时比较有名的学者,加之编书过程也比较长,可以从容增删审定。但既成于众手,前后不一,互相矛盾的地方,也不是没有的,这是它的缺点所在。

宋刻本隋书已无全帙,解放前商务印书馆所印百衲本隋书,即是取用元代刊本。中华书局于1973年出版了隋书校点本。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