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辞赋名篇

张翼之《二十二史札记》中国名著简介

互联网 作者:

 张翼之《二十二史札记》中国名著简介

作者: 张翼之

二十二史札记三十六卷,清代赵翼撰。

赵翼(公元1727-1814年),清代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字云崧,又字耘松,号瓯北。江苏阳湖(今江苏武进县)人。青年时代就文才出众,1754年(乾隆十九年)由举人选充内阁中书。1761年成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参与修撰通鉴辑览。后出任广西镇安府知府,曾改革常社仓弊政。继任广州知府,又升任贵州贵西兵备道。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被弹劾降级,因以侍奉老母为名,辞官家居。此后,除于1787年应闽浙总督李侍尧的邀请参预镇压台湾林爽文领导的农民起义外,就再也没有做官,在家专心著述,并主持安定书院,活到八十八岁时去世。

赵翼是一个正直的封建史学家,他搞考据,不是为考据而考据,他通过考史,发表史论,大量揭露和指责封建政治的黑暗、腐朽,以及封建君臣们勾心斗角和逞民以逞的诸多史实。对于在封建重压下的广大民众的痛苦,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同情。他曾经喊出:“民之生于是时,何不幸哉!”,“民不聊生,随地激变”。因此,他的史学思想是积极的,虽然,他的本意是为了给当时的统治者提供历史的殷鉴,但在客观上,对于后世,却提供了一面镜子,让人们一下子集中地洞察到封建统治的不合理性,这或许是赵翼本人未始料及的吧。

赵翼一生著作很多,他把自己的文史著作编成瓯北全集,包括陔余丛考四十三卷,二十二史札记三十六卷,檐曝杂录正续七卷,皇朝武功纪盛四卷,瓯北诗钞十七卷,瓯北诗话十二卷和瓯北文集五十三卷。

二十二史札记是赵翼史学论著的代表作。它用读书笔记的形式,对我国历代“正史”的编撰、体例及其主要内容进行了考证、分析和评论。作者在是书小引中叙述它的撰写过程说,自从辞官回籍,闲居无事,便翻书度日,有了心得体会,就写成一篇篇的读书札记,这样经过二十三年的积累,到1795年,他六十八岁时,才把这些札记加以整理,就成了这部三十六卷的考史名著。又过了五年,1800年(嘉庆五年)作者才把编好的二十二史札记刻印问世。此后,几十年内,在史学界曾广为流传,对于是书的作者,谁也没有产生过疑问。只是到了清末,浙江人李慈铭(公元1830-1894年)在他的越缦堂日记中提出二十二史札记和陔余丛考本是乾隆、嘉庆年间常州的一个老儒所作,后被赵翼据为己有的。但是,李慈铭未能提出赵翼夺书的确凿证据来,是不足为信的。

二十二史札记考订的“正史”,实际上包括了从史记到明史的全部二十四史,只是因为旧唐书和旧五代史在当时还没有被清政府批准为“正史”。所以,赵翼仍沿用了过去“二十二史”的说法。全书分为:史记和汉书共三卷,后汉书二卷,三国志和晋书共三卷,宋书、齐书、梁书、陈书并南史共四卷,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并北史共三卷,新、旧唐书五卷,新、旧五代史二卷,宋史、辽史、金史共六卷,元史二卷,明史六卷。每卷之下又分若干条。本书考订诸史,贯串了详近略远的原则,元、明二史,考订最详,共八卷,占全书的四分之一。书的末尾附有补遗一篇,将修御批历代通鉴辑览时奉乾隆帝旨意改译的辽、金、元三史的人名、官名、地名和旧译名对照,全部录出,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很大方便。

在本书中,赵翼运用了考据法考订史实,但他不是单纯的搞考据,而能突破就事论事的局限,通过就事论理说明历史事件的相互联系,并从中找出支配着历史上政治变革的必然性来。试作分析如下:

首先,作者按照历史顺序,把二十四史的编撰者、编撰过程、成书时间、史料来源及其真伪、方法的优劣以及史料价值的高下等等,分别加以叙述和审核。这样也就是对二十四史作了全面的介绍和评价,使读者对我国的“正史”具有一般性的了解。

其次,用参互校核法,参校诸史,考证历史记载的异同,从而纠正了很多错误的记载。而且,用这种方法,还发现了很多历史秘密,如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的“民变”,实则是由于“十五年检核户口,田亩不均而起衅”的缘故。

第三,整理、排比各个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将有关的分散史料按专题归纳,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找出各个历史时期政治的利弊和兴废变革的原因,最后形成史论。如论唐节度使之祸中指出唐朝亡于方镇,“皆由于节度使掌兵民之权故也”。这种分析方法,就比考据高出一筹。

由于赵翼同其他封建史学家一样,有他的阶级局限性,如在对待明末农民起义军的问题上,地主阶级立场十分明显。又如,在涉及到汉族王朝同少数民族的关系时,因慑于清朝统治者的文化专制主义,往往故作曲笔。如论及宋、金关系时,甚至赞成秦桧主和,说什么“是宋之为国,始终以和议而存,不和议而亡。”这些就使得本书瑕瑜互见,读者应细心体察。

本书在1800年赵翼曾自刻问世,后收入瓯北全集。近代翻刻的很多,商务印书馆曾于1937年据史学丛书本排印,列入丛书集成,1958年重印过一次,1962年中华书局据瓯北全集原刻本校印过,这些是目前通行的几种排印本。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