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辞赋名篇

《春秋左氏传》研究

互联网 作者:

 《春秋左氏传》研究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在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觐王室的时节。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书的统称,那时不少诸侯国都有自己按年代记录下来的国史。到战国末年,各国史书先后失传,只有鲁国的春秋流传了下来。它虽然使用的是鲁国的纪年,却记录了各国的史事,可以说是一部通史。

为了更好地表现春秋经文的内容大义,很多学者的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汉代传注春秋的有五家。后来邹氏传十一卷,夹氏传十一卷亡佚,只有左丘明的春秋左氏传,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榖梁赤的春秋榖梁传流传至今,被合称为春秋“三传”,列入儒家经典。

在“春秋三传”中,影响最大的要数左传。尽管左传是因春秋而作,但在编年的体例上却要比春秋完备,在史料和文学的价值上也远远超过了春秋。以至于有很多学者认为,左传本是独立的编年体史书,虽然其内容与春秋有某种程度上的联系,但却不是解经之作。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的时候改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全书约十八万字,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共12代国君、254年间的历史。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但记鲁国的史实,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账式的记史方法,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不但记春秋史实,而且还引征了许多古代史实。这就大大提高了左传的史料价值。

关于左传的作者,至今仍然没有一致的看法。相传这部书的作者是与孔子同时代的左丘明,但是,书中已经涉及战国初年的史实,它应该成书于战国早期,不是出自一人之手。现在,普遍的观点认为,此书非成于一人之手,大概是儒家一派学者杂采各国史料及传闻编纂而成。其成书约在战国初年。

左传记事年代大体与春秋相当,只是后面多17年。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它相当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作为一部历史著作,左传的政治与道德倾向是比较鲜明的。其观念与儒家的很相似,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尽管书中仍有不少讲天道鬼神的地方,然而其重要性却已在“民”之下。例如桓公六年文引季梁语:“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庄公三十二年文引史嚚语:“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像这一类的议论,作者都是持赞同态度的。诸子散文(尤其孟子)也有类似的议论,可以看出这是春秋战国时代一种重要的思想进步。

左传是一部历史著作,因此,它的叙事必然要从大处着眼,把最能代表历史发展趋向的重大事件写入史书。其所选择的重大题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王朝衰落史,二是诸侯称霸史,三是诸侯宫廷内乱史,四是卿大夫家族兴衰史。比较以前任何一种著作,它的叙事能力表现出惊人的发展。许多头绪纷杂、变化多端的历史大事件,都能处理得有条不紊,繁而不乱。如春秋时代著名的五大战役。

左传中记载的外交辞令也是精彩纷呈。按说这一类文字应该有原始的官方记录作为依据,但肯定也经过作者的重新处理,才能显得如此精炼、严密而有力。与尚书乃至国语所记言辞相比,差别是显而易见的。最典型的例子,要数“烛之武退秦师”一节。整篇说辞不足二百字,但是却抓住了秦国企图向东发展而受到晋国阻遏的处境,剖析在秦、晋、郑三国关系中,秦只有保全郑国作为在中原的基地,才能获得最大利益,于是秦晋两大国的联盟就轻而易举地被瓦解了,挽救了已经必亡无疑的郑国,至今读来,仍是让人心潮澎湃。

左传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被评论为继尚书、春秋之后,开史记、汉书之先河的重要典籍,有“情韵开美,文采照耀”的美誉。它是对纷乱的春秋时代的记录,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春秋时期诸侯们的金戈铁马和雄心壮志,同时也反映了这个大时代的社会文化。

为使今天的读者对这部名著有所了解,本书精选了左传里的一些经典篇目,加以简明的注释。此外,编者还给每篇作品都写了个题解及评析,或介绍事件的来龙去脉、相关背景,间或也作一些文学评点。本书还配有一些插图,以增加读者的感性认识。

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参考了一些近年来出版的有关左传的编著资料,谨向原作者表示衷心感谢!限于笔者水平,书中难免有许多疏漏,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