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辞赋名篇

张翼之《明通鉴》中国名著简介

互联网 作者:

 张翼之《明通鉴》中国名著简介

作者: 张翼之

清代史学家用编年史记载明代史事,著名的有清初谈迁的国榷,清中后期陈鹤、陈克家的明纪和夏燮的明通鉴。国榷虽然成书最早,篇幅也最大,因为是禁书,长期以来只有传抄的稿本流传,所以知道它的人不多。直到解放后,才有排印本问世。明纪篇幅最小,只有六十卷,内容太简略,只便于初学。比明纪稍晚刊行的明通鉴一百卷,繁简适当,且附有“考异”,便于参考,因而较为人们所重视。

明通鉴的编撰者夏燮,字嗛(xián)父,别号江上蹇叟(qiān sǒu),安徽当涂(安徽省今县)人。公元1850年(道光三十年)任直隶省临城县(河北省今县)训导,1860年(咸丰十年)参加两江总督曾国藩的幕府,还任过江西永宁(江西省宁冈)知县。本书的撰写或许在1860年以后。除本书外,还著有中西纪事一书行世。

明通鉴由三部分组成:前编四卷,用元朝纪元编年,即从公元1352年(元顺帝至正十二年)到公元1367年(至正二十七年),记明太祖建号以前史事;正编九十卷,用明朝纪元编年,记公元1368年(洪武元年)到公元1644年(崇祯十七年)间明朝史事。附编六卷,用清朝纪元编年,记公元1644年(清世祖顺治元年)到公元1664年(圣祖康熙三年)间南明福王、鲁王、唐王和桂王时史事,直到清兵攻下台湾为止。据书中义例说,还有考证十二卷及另撰目录,未见刊行。

本书史料主要依据明史、明实录中的永乐、正德、嘉靖三帝实录,清实录、御批通鉴纲目和御批通鉴辑览等官书,还参考了各种野史、说部和诸家文集、奏议。在编写过程中,仿照资治通鉴的格式,把认为不可深信的史料写成考异,分条列注正文之下,以便读者查考。夏燮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靠个人的力量写成这部二百多万字的巨著,其不畏艰辛的精神和毅力是可贵的。而且,书中还贯穿了浓厚的爱国思想,对明末及清志士,都极力予以表彰,并且搜集许多当时禁书的记载,甚至大胆批评明史不给抗清志士张煌言立传,对太湖等地区的人民反清起义的事迹不予记载,这也是需要勇气的。

至于本书的缺点,也比较明显。这是由于编撰者的立场观点错误造成的。例如,记事多以清朝的官书为标准,对农民起义、各少数民族以及同外国的接触交往,都站在封建统治者或大汉族主义的立场上,任意加以诬蔑和侮辱。又如对于明朝后期同满洲的关系,更是完全依据清朝统治者歪曲史实的记载予以叙述的。此外,还在评论中,对清朝皇帝竭力称颂。

明通鉴写成后,公元1873年(同治十二年)初刻于江西宜黄县署,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由湖北官书处重校刊行,1959年中华书局据湖北刻本标点出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