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曙庭《南齐书》中国名著简介
作者: 崔曙庭
南齐书五十九卷,梁萧子显撰。
萧子显字景阳,南兰陵郡南兰陵县(今江苏常州市)人。生于公元489年(齐武帝永明七年),卒于公元537年(梁武帝大同三年),年四十九岁。萧子显是齐高帝萧道成之孙,豫章王萧嶷之子,七岁即封为宁都县侯,以王子例拜给事中。入梁,以长于文才,为萧衍父子所器重,累官国子祭酒、吏部尚书、侍中、仁威将军、吴兴太守等。他为人好学,长于著述。梁书本传记载他的著作,除齐书六十卷外,尚有后汉书一百卷,普通北伐记五卷,贵俭传三十卷,文集二十卷。据隋书·经籍志记载,萧氏所撰后汉书一百卷,当时已经散失了,另外还撰有晋史草三十卷。可见他对史学是颇有研究,并取得相当大的成果。
南齐是继宋以后在南方建立的一个短暂的王阴。从齐高帝萧道成建元元年(公元479年)建国,到和帝萧宝融中兴二年(公元502年)灭亡,只维持了二十四个年头,实际上只有二十三年时间。南齐书就是记录这段历史的。原来本称齐书,以后为了与唐李百药的北齐书相区别,乃改称南齐书。梁书·萧子显传和隋书·经籍志所记,都是六十卷,但旧唐书·经籍志著录时,就只有五十九卷了,现在通行的即为五十九卷的本子。刘知几史通·序例篇中说,南齐书有序录一文,内容很好。后人推论散失的一卷,可能就是序录,因全书中纪传和志的篇目,均完整无缺,看不出有散失。
萧子显是齐、梁时人,当南齐灭亡时,他已十四岁。由他来写南齐的历史,就是当代人写当代史,对于当时的历史情况,应该是很熟悉的。同时还有现成的齐史资料,供他采择,这也是一个有利条件。齐高帝建元二年(公元480年),萧道成即命檀超、江淹任史官,编撰国史。据檀超传所载,史书虽未编成,但条例却已拟就,并经过讨论以后,确定下来了。在梁代,沈约著有齐纪二十卷,江淹著有齐史十志,吴均著有齐春秋三十卷,这些书都可以为作者撰南齐书提供方便。
南齐书有本纪八卷,志十一卷,列传四十卷,共为五十九卷。本纪八卷,记七个帝王之事。高帝萧道成,事迹较多,分为上下两卷。郁林王萧昭业,海陵王萧昭文、和帝萧宝融等纪,由于他们在位时均很短,可载的史事不多,单独成篇,甚为单薄。萧子显写高帝本纪,是孙子为祖父作史,在二十四史中是不多见的。正由于这个关系,回护溢美的地方,处处可见。如萧道成逼宋顺帝禅位于己,随即又派人将他杀害,而本纪中只说:“汝阴王薨”,看不出宋顺帝是被杀害的。更有甚者,在本纪末尾的“论”中,萧氏引孙卿的话:“圣人之有天下,受之也,非取之也。”意思是说萧齐的得天下,乃是由于受命,而不是夺取。这是明显的粉饰之词。
志十一卷,分为八目,大体与宋书相同,只是没有律历志,而加了一个舆服志。八志中以百官、州郡二志较好。百官志简要而有条理,有的重要官职并述说设置的变迁情况。州郡志对当时郡县设置,叙述甚详,较为有用。宋齐二书,均无食货志,这是它们不足的地方。
列传四十卷,作法与宋书略同,但是有的类传,在名目上稍有改动而已。如改宋书的良吏为良政,隐逸为高逸,思幸为幸臣,索虏为魏虏等。此外又另立文学传。传中所叙十人,都不是什么著名的文学家,但是却把我国著名的大科学家祖冲之,收入此传。传中记载了祖冲之上大明历表及造指南车、千里船、水碓磨等事迹,这些都是重要的科学技术资料。萧子显不仅为他的祖父萧道成作本纪,极尽回护、颂扬之能事,而为他父亲豫章王萧嶷作传,同样尽是褒美颂善,将传文铺张到七千字。同时在传文次第的编排上,也别出心裁,以示尊显。按一般道理,萧嶷是萧道成的儿子,他的传本应列于高帝诸子之中,然而萧子显没有那样做,而是将萧嶷单独列一传,摆在文惠太子之后,为本书的第三篇列传,至于高帝诸王则另为一传,排在列传第十六篇。这种利用修史来为自己的家庭树碑立传的作法,颇为后人所非议。
南齐书叙事,文字比较简洁,只有萧嶷传是例外,原因已如上述。因此,唐初李延寿编写南史,在抄录宋书时,认为它太繁芜,删去了不少作者认为无用的文字,而对于南齐书不仅没有删削,并且还增加了不少内容。如王敬则传记宋顺帝被迫禅位,王敬则逼其出宫时,南史增加有:宋顺帝问王敬则,是不是就要拿去杀头?王敬则回答说,只是换一个地方住;并说你们家过去夺取司马氏政权也是这样办的。顺帝知道没有好下场,悲泣地说:惟愿生生世世不再与帝王这个职位打交道。萧子显不写这段话,也许是为掩饰其祖的篡夺事迹,但南齐书记事不累赘,毕竟还是一个优点。
南齐书的缺点,除上面提到的多回护溢美之外,宣传宿命论和因果报应等也是比较突出的。南朝佛教盛行,南齐时虽还不及后来梁时那么兴盛,但在南齐书中,反映这方面的内容还是很多的。萧子显本人就笃信佛教,大谈禅理。如高逸传·论就是一篇集中宣扬佛理,批驳其他多家学说的论文。另外,萧氏仿范晔后汉书的作法,各篇之后,既有“史臣曰”,也就是传论,又有赞,用韵语写成,这样颇觉繁冗。有的志和类传前面,还有序,概括介绍全文内容大意。从序、论中,可以考见作者的思想和史观,还是有用的文字。
记载南齐的史书,现存最早的只有这部南齐书,其他均已散失了。南齐书保存最早的版本,为宋蜀大字本,百衲本二十四史中的南齐书,即采用这个本子。中华书局1972年出版的点校本南齐书,即用它作底本,参校了其他各种版本,整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