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明《古史辨》中国名著简介
作者: 王瑞明
古史辨是一场古史大论战的论文汇编。先后编成八册,第一册出版于公元1926年,到公元1941年出到第七册为止。其主持人顾颉刚(公元1893-1980年),苏州人。他在公元1920年就开始作考辨古史的工作,他之所以成为以“疑古”为旗帜的“古史辨派”著名学者,是继承了前人的疑古思想,他说:“我的学术工作,开始就是从郑樵和姚、崔两人来的,崔东壁的书启发我‘传、记’不可信,姚际恒的书则启发我不但‘传、记’不可信,连经也不可尽信。郑樵的书则启发我作学问要融会贯通,并引起我对诗经的怀疑。所以我的胆子越来越大了,敢于打倒‘经’和‘传、记’中的一切偶像。”在古史辨第一册顾颉刚的自序中,详细叙述了他是如何激起推翻伪史的壮志的,自从读了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其第一篇明白指出上古事茫味无稽。经过五、六年的酝酿,“始有推翻古史的明瞭的意识和清楚的计划。”他的计划是:要一件一件地去考伪史中的事实是从哪里起来的,又是怎样地变迁的;要一件一件地去考伪史中的事实,这人怎样说,那人又怎样说,把他们的话条列出来,比较研究,使谎言无可逃遁;还要寻找出造伪人造伪的规律。
顾颉刚推翻古史的计划,在已出版的几册古史辨中基本上已经体现出来了。古史辨第一册收入顾颉刚与胡适、钱玄同、丁文江等人论学书,较多讨论了禹的问题,顾颉刚根据说文对“禹”字的解释,他以为禹是九鼎上铸的一种动物,因此哄动了当时的学术界,毁誉交加。在古史辨第一册出版四年后出版的第二册中,顾颉刚又写了自序:“最使我惆怅的,是有许多人只记得我的‘禹为动物,出于九鼎’的话,称赞我的就用这句话来称赞我,讥笑我的也就用这句话来讥笑我,似乎我辨论古史只提出了这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是已经给我这样地解决了的。其实,这个假设,我早已自己放弃。”他在第一册答柳翼谋先生一文中,得悉说文中的“禹”字的解释并不足以代表古义时,便将这个假设丢掉了。
古史辨第二册收入的文章有:傅斯年评〈秦汉统一的由来和战国人对于世界的想像〉、马衡中国之铜器时代、周予同经今古文学等,着重讨论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第三册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是讨论周易的,下编是讨论诗三百篇的。第四册是诸子丛考,收入罗根泽、钱穆、游国恩、梁启超、冯友兰、余嘉锡等的文章。这一册由罗根泽编。第五册专收当时讨论今古文问题同阴阳五行说起源的一些文章。第六册即诸子丛考续编,由罗根泽编,以考据诸子为上编,考据老子为下编。吕思勉、童书业编的第七册,分上、中、下三编,各编独立成册,上编为古史传说统论,中编为古史纪年考,下编为唐虞夏史考。
古史辨的出版,对中国古代史研究起了积极作用。在古史辨第六册冯友兰序中指出:“古史辨是中国近来疑古文献的大成”,还说:“疑古一派的人,所作的工夫,即是审查史料。”这是研究历史的一个重要步骤。当时疑古派的兴起,是受到五四运动以来,新文化运动的深刻影响;而考辨古史,推倒经学偶像的工作,本身也属于新文化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