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辞赋名篇

顾志华《国语》中国名著简介

互联网 作者:

 顾志华《国语》中国名著简介

作者: 顾志华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史,共二十一篇,包括周语三篇、鲁语二篇、齐语一篇、晋语九篇、郑语一篇、楚语二篇、吴语一篇、越语二篇。所记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约公元前967年到前453年。其中除周语、郑语涉及到西周事外,其余都是春秋时期各国的史实,记载了当时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活动。全书有七万余字,保存的资料比较丰富,所记史实也比较详细生动,是我们研究春秋史乃至上古史不可缺少的重要典籍。

过去一般认为国语的作者是左丘明,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曾明确指出:“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但这一看法现在基本上已被否定。国语是一部汇编之书,它汉仅反映了春秋时期的八个国家,每一国家所记史事详略不同,写法也不相同,不象出自一个人的手笔,很可能是当时各国史官把史事记下来后,有人在这些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加工、润色而成的。至于最后定稿者是谁,就不得而知了。国语的成书年代也已不能确考,大致是在战国初年,各篇先后有所不同。

国语以记言为主,这是它的一个特点。它往往通过一些历史人物的言论、对话和互相驳难的论战来反映历史事件,这和左传以记事为主不一样。比如有记周厉王凶残暴虐,一意孤行,拒不纳谏的“召公谏厉王止谤”(周语);有主张君主应该关心民事,怜悯百姓的“里革论君之过”(鲁语);有谈统治者聚敛财宝和名马必然遭致败亡的“子常问蓄货聚马斗且论其必亡”(楚语);有反映越王勾践用文种、范蠡之谋,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后打败吴国的“勾践灭吴”(越语)等。这些内容都是通过谈话的方式表达出来,说理很充分,人物的性格也很鲜明。但由于国语所记各国的历史,不是自始至终有系统的记载,而是重点记述若干事件,所以不象左传那样能较全面地反映春秋时期的历史,鲁语主要记载臧文仲、里革、公父文伯的事迹;齐语突出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的政绩;晋语以叙述晋公子重耳的经历为主;楚语着重讲灵王、昭王;吴语、越语则反映吴越之间争霸的斗争。尽管如此,国语仍有其宝贵的价值。它填补了左传一些不足的地方,如关于管仲相齐采取的一系列政治措施,越王勾践灭吴的具体经过,左传记载很简略,国语就作了不少补充。后人把国语与左传看作是姊妹篇的著作,两书互为表里,左传称为春秋内传,国语称为春秋外传,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国语在历史编纂学上是有贡献的。它首创了国别史这种以国为单位来叙述史事的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稍晚一些的战国策以及后来的三国志、华阳国志、十六国春秋、十国春秋等书都仿效它的体例,史记中的“世家”、晋书中的“载记”,也明显地受到了启发。唐代著名的史学家刘知几称其为国语家,把它与尚书、春秋、左传、史记、汉书并列为“六家”,可见是很重视的。国语的不足之处是材料比较零散,遗漏的地方不少,不能反映整个时代的全貌。此外,国语宣扬了天命论、英雄史观,鼓吹了许多迷信、落后的东西。在当时,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不能苛求于它。

汉朝以来,不少学者对国语作过注释。三国时吴韦昭的注本是现存的最早注本,它保留了今已亡佚的东汉郑众、贾逵,三国虞翻、唐固等注本的片断,很有价值。现存的版本,宋代刻印的有宋天圣明道本和宋公序补音本两种,这两种版本正文和注都有一些不同。清黄丕烈有国语明道本校勘札记二卷,汪远孙有国语三君(贾逵、虞翻、唐固)注辑存四卷、国语发正二十一卷、国语明道本考异四卷,合称国语校注三种,洪亮吉有国语韦昭注疏,近人徐元诰有国语集解二十一卷,皆可参考。最近的本子是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校点本,它是根据四部备要排印清代士礼居翻刻明道本为底本,参校了四部丛刊影印明代翻刻公序本整理出版的,由于广泛吸收了前人的校勘成果,质量较高。书后附有国语人名索引,这是目前通行的最好版本。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