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辞赋名篇

《王礼·矫轻儆惰二铭有序》原文注释与译文

互联网 作者:

 《王礼·矫轻儆惰二铭有序》原文注释与译文

王礼·矫轻儆惰二铭有序原文注释与译文

礼看近思录五卷中有“矫轻儆惰”四字,无上下文,因叹朱吕先生用心至矣。盖掇取其关于大体,切于日用者,以为学者求端用力之要。故四字之善,在所不遗。轻惰者,世之大病也,不幸某也有之。因作二铭,以自砭焉。人之言行,如枢如机。胡人未言,我唇已翍。不错而失,亦厌匪时。彼发而中,视之忸怩。胡人未行,我趾已移。疾无善步,卒堕险巇。择地而蹈,何有于危。浮躁莫禁,祸既莫支。无易于物(11),桃虫拚飞(12)。曷其矫之,严重自持(13)。咨尔轻叟,坤厚载物(14),君子所仪(15)。民生在勤(16),不勤自隳(17)。日无停驭(18),川不息驰(19)。况人灵物,竞辰实宜(20)。学务时敏,德业孰齐。治生服劳(22),衣食无亏。孔席不暖,墨突不缁(23)。贤圣且然,况在群黎(24)。奈何无恙(25),弛其四肢(26)。习惯成癖,固不可医。曷其警之,如临父师。咨尔惰夫,乾健不息(27),君子体之(28)。【注释】①近思录:南宋朱熹和吕祖谦合撰,共十四卷,摘录北宋周敦颐、程颢、程颐和张载的言论,共六百二十二条。分道体、为学、致知、存养等十四门。矫轻儆惰:是张载的话。这一条只有这四个字,故曰“无上下文”。为便于理解这四个字,特将南宋叶采谨近思录集解中有关这条的解释照录于下:“此欲学者戒轻惰之弊也。学以养重为先,轻则失之浮躁,而所学不固。是在有以矫之。礼陶乐淑以变化其气质,矫轻之道也。学以勤敏而进,惰则失之弛慢,而学日隳。是在有以警之。恪恭震动以淬厉其精神,警惰之方也。惰之谓矣,可不戒乎!”②端:头绪。③砭(bian):救治。④枢:门的转轴。机:门阃。易·系辞上:“言行,君子之枢机。”⑤翍(pi):披散。汉书·扬雄传上:“翍桂椒,郁栘杨。”颜师古注:“翍,古披字。”⑥匪:通“非”。⑦忸(niu)怩(ni):羞惭的样子。⑧趾:脚趾,代指脚。⑨险巇(xi):险阻崎岖。⑩支:支撑,支持。(11)物:指人。(12)桃虫:鸟名,即鹪鹩。诗·周颂·小毖:“肇允彼桃虫,拚飞维鸟。”疏引陆机:“今鹪鹩是也。”拚(fan):通“翻”,飞的样子。这句原是周成王把自己比做小鸟,表示自己还年幼。(13)严重:庄严郑重。(14)坤:八卦之一。卦形☷,象征地。坤厚载物:大地很厚,能装载万物。(15)仪:法度,准则。(16)民生:人民的生计。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17)隳(hui):毁坏。(18)日不停驭(yu):太阳不停地运动,比喻时间在不停地前进。古代有羲和驾着六条龙拉着太阳走的神话,因此用“驭”字。(19)川不息驰:河流像奔马一样不停息地向前跑。(20)竞辰:争时。(21)齐:整治。(22)服劳:服事勤劳。陆贾新语·慎微:“分财取宽,服事取劳。”服事:供奔走劳役。(23)班固答宾戏:“是以圣哲之治,栖栖遑遑,孔席不暖,墨突不黔。”韩愈争臣论:“孔席不暇暖,而墨突不得黔。”席,坐席;突,灶突,即烟囱;黔,黑。孔,指孔子。墨,指墨子。谓孔子和墨子热心世事,忙碌地各处奔走,所居席不暖、灶突未黑即已他去。缁(zi):黑色。(24)群黎:黎民,百姓。(25)恙(yang):病。(26)弛:松弛。(27)乾:天。(28)体:效法。【译文】我看近思录五卷中有“矫轻儆惰”四字,无上下文,于是感叹朱、吕两先生用心达到了极点。大概是摘取其有关大体,切于日用者,作为学者摸着头绪,从而用力的要点。故四字之善,没有遗漏。轻和惰,是世上的大病。不幸我也有这种病。因作二铭,以自我救治。人的言行,像个开关。为什么别人没说,我的嘴唇已经张开。没有错失,也嫌不是时机。看人家说得对,自己就羞惭。为什么人家没有走,我的脚已经移动。可恨没有好的脚步,终于掉进险恶的境地。选择好地方再走,哪有危险?浮躁不禁止,祸就多了。不要轻视别人,周成王就把自己比作小鸟,还在学飞。何不矫正自己,使自己庄重自持。叹息你这轻浮的老头,大地很厚,能装载万物,君子把它当作表率。人生在于勤劳,不勤劳就会毁坏自己。太阳不停地前进,河流不停地奔流。况且人是灵物,实在应该争时。学习必须要按时敏捷,道德和学业何时搞好?为谋生勤劳工作,衣食就不缺。孔子席不暇暖,墨子烟囱还没黑,就急急忙忙地去办事。圣贤都这样,何况我们老百姓。为什么没有病,四肢就松弛下来?习惯成了癖好,本来就不可医治。何不警惕,如同见了父亲和老师。叹息你这懒汉,天刚健不息,君子把它当作效法的对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