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辞赋名篇

崔曙庭《梁书》中国名著简介

互联网 作者:

 崔曙庭《梁书》中国名著简介

作者: 崔曙庭

梁书五十六卷,唐姚思廉撰。

姚思廉的名和字,新旧唐书说法不同,旧唐书说“姚思廉,字简之”,新唐书说“姚思廉,本名简,以字行”,一般采用新唐书的说法。本为吴兴人,陈朝灭亡时,随父亲姚察迁到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市),遂为万年人。他的生年,史无明文记载,大约生于梁末陈初,死于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姚思廉历官陈、隋、唐三朝。在陈为会稽王扬州刺史陈庄的主簿。入隋,为汉王杨谅王府参军,迁代王杨侑(yòu又)侍读。到唐代,任秦王府文学,太子洗马。贞观初,历著作郎、弘文馆学士、散骑常侍等职。唐太宗很器重他的文才,把他列为十八学士之一,并绘其图像,加以赞语,称他“志苦精勤,纪言实录”,是作为一个史学家来赞扬的。

梁书和陈书的修撰,虽题名姚思廉,实际上是姚思廉和他的父亲姚察共同修撰的。姚察字伯审,生于公元533年(梁武帝中大通五年),卒于公元606年(隋炀帝大业二年),年七十四岁。他历仕梁、陈、隋三朝,对梁、陈时期的历史情况是很熟悉的。早在梁朝末年,姚察就参与了修史工作。到陈朝时,被任命主持修撰梁史。入隋,在文帝开皇九年,任秘书丞,撰梁、陈二代史,结果只写成一部分就去世了。他在临死的时候,嘱咐儿子思廉,必须继续他的未竟之业。这与司马迁和班固均是子继父志作史,情况大致相同。姚察在世,另撰有汉书训纂三十卷,说林十卷,西聘、玉玺、建康三锺等记各一卷,文集二十卷。

姚思廉为了完成他父亲的遗愿,在隋炀帝时就曾上表请求继续修史,在隋代没有完成。唐太宗贞观三年,他受诏与魏徵同撰梁、陈二史,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编撰成书,于贞观十年由魏微等奏上皇帝,藏于秘阁。梁、陈二书名义上虽然是魏徵与姚思廉同修,实际上魏徵不过总领其事,具体撰写编排,主要都是姚思廉担任的,所以署名只载姚思廉一人,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今梁书·敬帝纪陈书·后主纪、皇后传篇末,既有“史臣曰”之论赞,又有“史臣侍中郑国公魏徵曰”之论赞,可见魏徵也不是仅仅挂个名,还是参加了撰写的。观魏徵所写的两篇本纪末尾的论赞,均是那个朝代最后一个皇帝,内容是概括而全面地通论各个帝王的才能优劣和政治得失,以为后世的鉴诫。写这样总结性的文章,不是掌握了整个历史线索的人,是写不出来的。姚思廉撰写梁书时,主要依据是姚察的书稿,此外,可供采择的梁史著作还很多,据隋书·经籍志所载,就有谢吴(史通作谢吴,新旧唐书作谢炅)、许亨等九家梁书,所以材料还是很丰富的。今梁书纪传后的论赞,题“陈吏部尚书姚察曰”的,说明这些篇章就是姚察所撰。五十六卷梁书中,有二十六卷有这种题名,可见梁书有将近一半是姚察的书稿。其他题“史臣曰”的,则为姚思廉所撰写。

梁书记事从公元502年梁朝建立开始,到公元557年梁朝灭亡为止,共计五十六年历史。包括本纪六卷,列传五十卷。本书无志,有关志的内容,均包括在隋书诸志之中。本纪六卷,记载工四个皇帝的史事。梁武帝萧衍在位四十八年之久,内容较多,所以武帝纪分为上中下三卷,其它是一帝一纪。梁朝四个皇帝中,三个都是有学问而且有著作的人,这在最高统治者中间并不是很多的。如武帝萧衍,精通儒道佛三家的学说,他既著有解释儒家和道家经典的作品二百多卷,如孔子正言、老子讲疏等,又著解释佛教经义的著作数百卷。同时他还重视史书的编撰,曾组织臣下编写通史,并自夸地说:“我造通史,此书若成,众史可废。”在编写过程中,曾亲自撰写序赞。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编成上起三皇,下迄齐代的通史六百卷(史通作六百二十卷)。其书唐代尚存,以后就散失了。简文帝萧钢,著有礼大义、老子义等书四百多卷。元帝萧绎,也著书四百多卷,涉及经史子集各个方面,可见学识也是很广博的。当他在兵败被杀前,自以为读书万卷,仍不免亡国,愤然将古今图书十四万卷付之一炬。

梁书共有列传五十卷,篇章安排,大致与南齐书相同。如第一篇是皇后传,第二篇是记早逝的皇太子。昭明太子萧统传即为列传的第二篇。萧统两岁立为太子,未及等到继位,三十一岁就死了,谥曰“昭明”。他所主编的文选三十卷,吸收历代文章精华,成为选择最精的文学总集。唐人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可见它对后世影响的深远。这部书直到今天仍为学者们所重视。为了与其他文选相区别,又称昭明文选。梁书类传中新增了一个止足传,载顾宪之等三人的事迹,内容与良吏类似,没有什么特点。诸夷传将我国各少数民族和四境相邻的国家总括在一个传内,其中比较系统地记载海南诸国的历史,以及和我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情况,颇有参考价值。类传中既有儒林传,又有文学传,这是不同于南齐书的地方。特别是在儒林传中,记载了我国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范缜的事迹,并将其代表作、著名的无神论哲学论文神灭论全文刊载,是非常有见地的。文学传所载的人数较多,分为上下两卷。其中载有著诗品的锺嵘传和著文心雕龙的刘勰传。传中又全文刊载了二书的序言,都是有价值的文章。而文心雕龙、诗品和萧统的文选一样,是我国古代保存下来的总结性的文学评论名著。又如处士传中,记载了医学家陶弘景的事迹。而宋书的作者沈约,南齐书的作者萧子显,二人的传记,均在本书的列传之中,记事较详,足资参考。列传的最后一篇是侯景传,详细记载了侯景之乱的情况。从汉书把叛汉的王莽传摆在列传之末,后来的史家多采取这种办法,最后一篇多为“叛逆传”,侯景传即属这一情况。

总之,梁书在南朝各史中,是编写得较好的一部史书,尤其是在其他梁史著作都已失传的情况下,这部书就成为研究梁史最原始的记载了。在行文方面,姚氏父子不用盛行于当时的骈文,而仿效司马迁、班固用简练的散文叙事,也是一大优点。赵翼在二十二史札记中曾说:“世但知六朝之后,古文自唐韩昌黎始,而岂知姚察父子已振于陈末唐初也。”梁书的缺点,因作者曾身为梁臣,为梁隐讳的地方不少,其他互相矛盾之处,在所难免。

前人对梁书进行的校勘工作,取得了相当的成果。中华书局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于1973年分三册出版了点校本梁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