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九章·去甚去奢去泰》翻译与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九章 去甚去奢去泰翻译与解读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01,吾见其不得已02。天下神器,不可为也03。为者败之,执者失之04。
物或行或随05,或呴或吹06,或强或羸07,或载或08。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09。
今 译
想做天下之主而妄加治理,我看他做不到。天下人民是神物,是不能妄加治理的。妄加治理,就会失败;强执施教,就不能长保。
有人行前指挥,有人听从随后;有人温暖,有人寒冷;有人强壮,有人瘦弱;有人安定,有人危险。
因此得道之士,应当屏弃贪淫、奢侈、过当的行为。
评 议
此章表现老子无为而治及其“去甚、去奢、去泰”的思想。老子把天下民众比喻为神器,谓人性不同,处境各异,治国明君应顺其自然,不得妄加治理,否则就不可能达到目的,以失败告终。故曰“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这是从大处着眼而言。
“物或行或随,或呴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四句,即是说人性不同及其处境的各异,应当因人而异,顺其自然而施治,若一律强力妄为施治,必然会“败之”、“失之”。前几句为虚说,此四句将虚话落到实处,以说明治天下不可妄为。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是总结全文之语,从表面上看,似乎与全文无关,实际上有其内在的血肉关联,极其概括地阐明本章的主旨,即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及其反对极端过当行为的思想。
所以,已故高亨先生认为“本章分两段”。他说:“前段是老子的政治论。他指出:谁也不要以有为对待政治,若以有为争取天下或掌握天下,其结果必定失败;反之才能成功。后段是老子相互的辩证观点。老子认为,事物都是有矛盾的,例如富贵者则行、热、强、乘,贫贱者随、寒、弱、坠。又认为矛盾总是互相转化的,富可转化为贫,贵可以转化为贱。所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以免失去富贵,陷入贫贱。”(老子注译)高亨先生的看法,仅供参考。
宋代林希逸的解读,颇能说明问题,他说:“天下神器,岂人所可力得。道盛德至,天下归之而不得辞,而后可以有天下。若萌取天下之心,而强为善,以求有得,决不可得矣。此三句是譬喻,其意盖言凡天下之事,不可以有心求也。为之则必败,执者则必失,是皆心之累也。故有道者之于物,行者听其自行,随者听其自随,嘘者听其自嘘,吹者听其自吹,强者听其强,羸者听其自羸,成者听其自成,者听其自
,是皆自然而然而已。”(老子鬳斋口义)林氏的解读,的确符合老子“无为而治”的本旨。但在正常的历史环境中,作为有为之君,是不能“无为而治”的。秦皇汉武成就整顿山河的大业,实行老子的“无为而治”,能成就大业吗?所以,老子的“无为而治”,虽然有其合理的内核,但只能在特定的休养生息的历史时期,才可行之。当今二十一世纪,实行科技强国,更应奋发有为。自然,也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而妄为。
注释
01取:为也。河上公曰:“欲为天下主也。”为:治也,与‘取’可互训。河上公曰:“欲以有为治民。”02已:语气词,无意义。句谓:我看是做不到的。苏辙曰:“若欲取而为之,则不可得矣。”03天下:指天下之人。神器:神物。器,物也。句谓:天下之人是神物,是不可妄为而治的。按河上公曰:“人乃天下之神物也,神物好安静,不可以有为治。”按把人看作神物,为比喻。04为者:妄为而治。河上公曰:“以有为治之,则败其质朴。”执者:强执施教。河上公曰:“强执教之,则失其情实,生于诈伪也。”两句意谓:尚智妄治,就会失败;强执施教,就不能长保。按奚侗曰:“‘执者’尚力,不可长保。据六十四章所载,此可当补:‘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仅供参考。05物:指人。行:行前。随:随后。句意谓:有人行前指挥,有人听从随后。按河上公本、王弼本句前有“故”字,帛书甲本无“故”字,傅奕本为“凡”字。06呴:呵气令暖。吹:吹气令寒。说文解字曰:“吹,嘘也。”河上公曰:“呴,温也。吹,寒也。有所温,必有所寒。”句意谓:有人温暖,有人寒冷。07强:强壮。羸:瘦弱。句意谓:有人强壮,有人瘦弱。08载:安定。或训作乘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