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辞赋名篇

《古代兵法散文·春秋兵法·论语》原文鉴赏

互联网 作者:

 《古代兵法散文·春秋兵法·论语》原文鉴赏

古代兵法散文·春秋兵法·论语原文鉴赏

[原文] (节选)

述 而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颜 渊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子路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卫灵公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鉴赏]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就是说,论语不但是记述有孔子的话,还有孔子和他学生问答的话,孔子和当时人的对话,孔子弟子相互谈论的话。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辑纂,成书于战国初期,分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曰共20篇。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春秋时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立者。青年时代有志于学,做过管理仓库和畜牧的小吏。中年以后在鲁国做过短期的司寇,又周游列国,前后14年。晚年专力从事学术和教育活动。孔子的政治态度有其保守的一面,对当时的社会变革极为反感,认为是礼崩乐坏,天下无道,主张恢复周公之道。另一方面,也有不少言论是历史经验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带着某种程度的民主性和进步性。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他说:“仁者爱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并从而提倡德政和礼治。他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宋孝宗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南宋朱熹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章句集注,合为一书,称为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至此以后,历代科举皆以“四书”作为考题,是应考士子必读书目。“四书”作为儒家传统正宗,中国古文化精神,对历代朝政均有很大影响。论语没有专门的军事篇章。儒家强调以礼乐治国、以德服人,主张珍惜民力、不夺农时,因而对待战争的一个基本态度就是严肃谨慎,不轻易言兵。这一点,在论语 一书中很鲜明地反映出来。本书选录了论语四段孔子论兵的语录。第一则选自论语第七篇述而,提出对战争的态度必须严肃慎重。子路问孔子,“如果您行军打仗,会和谁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说:“靠两只手与老虎搏斗,靠两只脚涉水过河,死了也不后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共事的。”这里孔子反对单凭勇力、鲁莽冒失;主张“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第二则选自第十二篇颜渊,指出立国的根本在于人民的信任,粮食是次要的,军备是第三位的。“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古往今来取信于民的思想,为政治家军事家所普遍接受,并得到进一步阐述和发挥,人心向背成为估量战争胜败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第三则选自论语第十三篇子路,认为让人民从事战争,必须经过长期的训练,体现了对战争、对人民都应当严肃负责的思想。第四则选自论语第十五篇卫灵公,记孔子回答卫灵公关于战争的问题,含意十分深刻。孔子强调“为国以礼”(论语·先进)礼治是根本,一个国君首先必须关注的,是俎豆之事而不是军旅之事。同时指出脱离礼治来议论军事,是毫无意义的;而且,象卫灵公这样的不懂得礼治、不关心礼治的无道之君,根本就不配谈兵。论语历代注本极多。通行的有何晏等的论语注疏、朱熹的论语集注、刘宝楠的论语正义、杨伯峻的论语译注等。本书所录原文依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四书章句集注本。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