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经典文摘

普鲁斯特,马赛尔作品分析

互联网 作者:

 普鲁斯特,马赛尔作品分析

【生卒】:1871—1922

【介绍】:

法国现代著名作家,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生于巴黎一个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一个学者,曾经在第三共和国政府中任职,母亲是犹太商人的女儿。普鲁斯特9岁时患上了哮喘病,直到他逝世,这种病一直折磨着他。1882年至1889年,普鲁斯特在巴黎的贡多塞中学读书,此时期他开始写作。毕业后在巴黎大学文理学院法律系学习。1892年他与好友多利·巴比塞等人共同创办宴会杂志,并开始在该杂志上发表短篇小说和随笔、书评等。他热衷于交际场,先后与阿纳托尔·法朗士及其他文学界名流相识结友,并出入于巴黎的文学沙龙,与文学艺术界有着广泛联系。1895年获文学学士学位。之后到一家图书馆工作。1896年出版欢乐与时日(也译为享乐与时日),法朗士给该书作了序。1896至1899年,普鲁斯特创作了自传体小说让·桑特依(也译为让·桑特伊、若望·桑德伊等),但未全部完成,1906年停笔。该书直到1952年才由后人整理手稿发表。1900至 1906年,普鲁斯特还翻译了英国艺术批评家、美学家约翰·罗斯金的著作亚眠的圣经(1904)和芝麻与百合花(1906)。这时,他的哮喘病时常发作,只得闭门构思长篇巨著追忆逝水年华*(1913-1927)。同时还写出美学论文反圣-勃夫(也译为反对圣·佩甫、驳圣伯夫等),也没有最后完成。但为他创作追忆逝水年华奠定了理论基础。1909年开始,直至逝世,普鲁斯特艰苦地执笔创作。追忆逝水年华是由七部长篇小说组成的系列小说:斯万之家(1913)、在簪花少女的影子下(1919)、盖尔芒特之家(1920-1921)、索多姆和戈莫勒(1921-1922)、女囚(1923)、消逝了的阿尔贝蒂娜(1925)和重新获得的时光(1927)。小说第二部曾获龚古尔文学奖和“荣誉军团”勋章;小说第七部重新获得的时光未能最后完成。由于哮喘病剧烈发作,普鲁斯特于1922年11月18日在巴黎病逝。

普鲁斯特是用文学创作来表达自己人生观的。他把自己的个性、思想融在作品主人公的身上,甚至还把个人的亲身经历作为小说的素材,直接应用于创作:普鲁斯特在一次疗养中,深深地爱上了一个刚结识的姑娘阿尔贝蒂娜。这种狂热的爱情使她的态度由开初的严厉拒绝转变为基本接受。但不久,阿尔贝蒂娜突然出走并且离开了人世。这给普鲁斯特以沉重的打击,他十分痛苦和绝望,于是决定把自己的悲欢苦乐写进文学作品中以怀念从前的时光,这样就产生了追忆逝水年华。追忆逝水年华中主人公马赛尔也就成了作者普鲁斯特的影子。所以普鲁斯特的小说带有很强的自传性质。

普鲁斯特的小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深受柏格森直觉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认为人的主观世界才是真实,客观世界只有通过主观的精神活动才能显示出它的存在意义。因此,普鲁斯特把人的感觉的偶然性的回忆作为描写人物和设置情节的主要方法,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主人公内在的潜意识活动,凭借直觉去捕捉在瞬间的感觉和印象。这是普鲁斯特对意识流文学的一大贡献。普鲁斯特还善于使用回忆的方法。他通过喝杯茶,吃块点心等微小的事件引起联想,深入到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及潜意识中,打开记忆的大门,把过去三十年的岁月从主人公马赛尔的复杂的联想和感觉中涌现出来,通过这些回忆去形成“现实”,去认识“现实”。普鲁斯特还直接接受了柏格森“心理时间”的观点。打乱时间与空间的顺序和限制,把主人公从童年到成年的空间时间顺序打乱,过去和现在,现在与过去,按意识流的顺序互相交错,并且层层深入,形成一种多层次结构,从而打破了现实主义完整故事情节的创作模式。他的小说,情节没有发展、高潮和结局,故事内容也就没有其连贯性。此外,普鲁斯特使用语言也相当准确,又生动流畅,句式灵活多变,人物潜意识的描写细腻入微,笔调劲健,旋律完美。普鲁斯特在创作方法和技巧上所进行的创新,推动了意识流文学运动的发展。

  • 下一篇: 李敖自传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