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枫桥夜泊》辨证拾偶
互联网
作者:
张继枫桥夜泊辨证拾偶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唐张继枫桥夜泊诗,长期以来传诵不绝,脍炙人口。 近日,友人见告,清俞樾书张继此诗时,曾说“江枫渔火对愁眠”句中的“江枫”两字,宋代旧籍记为“江村”。为此,笔者对张继枫桥夜泊进行了一番考察,拾得异文、疑义四点:一,“江枫”或作“江村”;二,“枫桥”或作“封桥”;三,“愁眠”或作山名;四,“夜半钟声”疑无。对此异文、疑义,逐一辨证如下: 一 是“江村”,还是“江枫”? 记载张继枫桥夜泊“江枫渔火对愁眠”为“江村”,最早的是宋人龚明之中吴记闻“半夜钟”条,但不大被人注意。俞樾应约为寒山寺重书张继枫桥夜泊诗碑时,曾疑“江枫渔火”四字,他在此诗刻石的背面,附刻一段文字,云: 唐张继枫桥夜泊诗,脍炙人口,惟次句江枫渔火四字,颇有可疑。宋龚明之中吴记闻作“江村渔火”。宋人旧籍可宝也。此诗宋王郇公曾写以刻石,今不可见。明文待诏所书,亦漫漶,“江”下一字不可辨。筱石中丞属余补书,姑从今本,然“江村”古本不可没也,因作一诗附刻,以告观者。 郇公旧墨久无存,待诏残碑不可扪。 幸有中吴记闻在,千金一字是“江村”。俞樾
这块诗碑,现存苏州市寒山寺内。 俞樾“千金一字是江村”的说法,过于武断。因为王郇公的刻石,久已不存,石上究竟是“江枫渔火”,还是“江村渔火”?后人(包括俞樾在内)无法知道。考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卷中云:“丞相王郇公顷居吴门,亲笔张继一绝于石,而枫字遂正。”作者并没有录出全诗,后人无法据王郇公所书的张继一绝,断定“江枫”当为“江村”。至于明代文徵明所书的张继一绝,“江”下一字,在俞樾生活的时代已漫漶不可辨。则俞樾以为价值千金的那个“村”字,仅据龚明之中吴记闻,似嫌根据不足。 宋人旧籍是“可宝”的。然同是宋人旧籍,大量的记载却是“江枫”。范成大撰吴郡志,征引张继枫桥夜泊,次句为“江枫渔火”。计有功唐诗纪事载张继的枫桥夜泊,亦云“江枫渔火”。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三“辨误”门,征引此诗也为“江枫渔火”。再看唐人的记载。唐高仲武选中兴间气集,时当唐代宗大历末年,张继还活着。高仲武选录此诗,颌句也是“江枫渔火对愁眠”(据四部丛刊影印秀水沈氏藏明翻宋刻本中兴间气集)。 既然唐宋文籍大多记载张继这首诗是“江枫渔火”,那末,龚明之中吴记闻所载的“江村渔火”,仅是个孤证。这个异文,可供参考,却不能凭之而改动唐宋旧籍;更不能说“江村”是古本的文字,而“江枫”反而是今本的文字;至于“千金一字”的说法,更言过其实。 二 是“封桥”,还是“枫桥”? 大清一统志“江苏苏州府”“枫桥”条,引宋人周遵道豹隐记谈云:“旧作封桥,后因唐张继诗相承作枫,今天平寺藏经多唐人书,背有封桥常住字。” 这个说法不足据。 枫桥,在唐张继以前,早就这样称呼,历代苏州地方志都有记载。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卷中云:“旧或误为封桥,今丞相王郇公顷居吴门,亲笔张继一绝于石,而枫字遂正。”据序文看,朱长文于宋仁宗元丰七年写成此书,时间是比较早的。南宋范成大吴郡志卷十七云:“枫桥在阊门外九里道傍,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卷三十三云:“普明禅院,即枫桥寺也,在吴县西十里,旧枫桥妙利普明塔院也。” 王楙野客丛书卷二十三“枫桥”条云:“近时孙尚书仲益、尤侍郎延之,作枫桥修造记与夫枫桥植枫记,皆引唐人张继、张祜诗为证,以谓枫桥名著天下者,由二人之诗。”据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尤袤(字延之)有梁溪集五十卷,久佚,今仅存梁溪遗稿一卷。而枫桥植枫记已不见。考孙觌(字仲益)鸿庆居士集卷二十二,载平江府枫桥普明禅院兴造记一文,当即王楙野客丛书所举的孙仲益枫桥修造记(王楙随意节改题名,致使题义不明确,与原题相悖谬),记云:“唐人张继、张祜尝即其处作诗纪游,吟诵至今,而枫桥寺遂知名天下。”孙觌这篇修造记作于宋高宗绍兴十六年。记中提到的张祜诗,题名枫桥,全诗云:“长洲苑外草萧萧,却算游程岁月遥。惟有别时今不忘,暮烟疏雨过枫桥。”(杜牧集中亦载此诗,题为怀吴中冯秀才,当是杜牧作,说见后。) 由以上数证,可见枫桥自古有名,存留至今的唐人张继枫桥夜泊诗和杜牧枫桥诗,都可证明在他们之前此桥早已名叫枫桥。枫桥一桥,寒山一寺,也赖张、杜的诗作而名闻海内。故周遵道豹隐记谈所谓的“旧作封桥,后因唐张继诗而相承作枫”,是没有根据的。 三 “愁眠”是山名吗? 张继诗云:“江枫渔火对愁眠”,本意是写羁旅愁思,有人却认为“愁眠”是山名,说寒山寺面对着愁眠山。这完全是附会。 按,面对姑苏寒山寺的,是岝崿山,俗称狮子山,并无“愁眠”之名。陆广微吴地记云:“岝崿山,在吴县西十二里,吴王僚葬此。”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卷中云:“岝崿山,在吴县西南十五里,图经云形如狮子,今以此名山。”吴郡志、苏州府志、大清一统志都记载着岝崿山因形如狮子,俗称狮子山。各种有关苏州的地方志,别无“愁眠”一山的记载。 范成大吴郡志引宋人郭附一诗,云:“狮子山,云漠漠。越来溪,水悠悠。钟到客船未晓,月和渔火俱愁。咫尺横塘古塔,连绵芳草长洲。”郭附写到寒山寺对面的狮子山,诗的意境,与张继枫桥夜泊相近。其中,“月和渔火俱愁”的情景,当然出自愁人眼中,景中自有人在,用意与张诗无异。 清人毛先舒诗辨坻:“张本自言愁眠,后人遂因诗名山”,辨明“愁眠”山名的来由,说得很对。将“愁眠”解为山名,毫无根据,且与诗意诋误,不宜采用。 四 有没有“夜半钟声”? 最早怀疑姑苏无夜半钟声的,是欧阳修。他在六一诗话中说:“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唐人有云:‘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 对于欧阳氏的说法,前人摆出过许多论据,纷纷予以辨正。诸如王直方王直方诗话、诗眼(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三引)、陈岩肖庚溪诗话、王观国学林新编、陆游老学庵笔记、无名氏续墨客挥犀、郎瑛七修类稿、王士祯带经堂诗话等等。这些资料,有的证外地有半夜钟,有的证前代有半夜钟,这都仅是参证材料。笔者认为足以证明张继诗“夜半钟声到客船”无误的,须是吴人所提供的,或外地人在苏州耳闻夜半鸣钟的记载。宋叶少蕴石林诗话云:“余居吴下”,“今吴中山寺实以夜半打钟。”他又指出:“公(指欧阳修)未尝至吴中。”陈正敏遯斋闲览:“尝过姑苏,宿一寺,夜半闻钟,因问寺僧,皆曰:‘分夜钟,曷足怪乎?’寻闻他寺皆然,始知半夜钟声唯姑苏有之。”王楙野客丛书卷二十六“半夜钟”条云:“今之苏州能仁寺钟亦鸣半夜,不特枫桥尔。”又云:“许浑诗曰:‘月照千山半夜钟’(题名寄题华严寺韦秀才院),按许浑居朱方,而诗为华严寺作,正在吴中,益可验吴中半夜钟为信然。”(按,王楙为吴人)龚明之中吴记闻“半夜钟”条云:“诗话尝辨之云:姑苏寺钟多鸣于半夜。予以其说为未尽,姑苏钟唯承天寺至夜半则鸣,其他皆五更钟也。”(按,龚明之亦是吴人)。 据这些记载,说明唐宋时代苏地寺院实有半夜钟声。张继即景抒情,情景交融,兴象浑厚,未可非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