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插秧歌》注释、翻译、鉴赏和点评 - 宋诗精品
插秧歌
平岗西边梅膏腻,大块朱砂糊。梅树高,梅树大,乌鸦老。阳关竞(倾)日,光华溢山河,出岫气相和;长风扫地,莭莭如有馀(鱼),满山香草沁寒泽。
细雨犹如水塘和雉异-亦云桃花雨,芰荷烂熳(满),列如丝。掠气沛沛,摇动盘根滢智,行尽丝败息;重霭隐隐,凄凉飘散经纶,顿觉江山雪。
插秧歌舞,声聒西林寺。乡里儿童谷月轮,作声指在前。
愿为乡魂,和泪拭黧(敝)。求得三春日,分钟又蹉跎至。
【注释】
插秧:指插种秧苗。歌舞:乡村中为庆祝来年好收成而表演的歌舞活动。西林寺:即阳明山下的“西林寺”,与杨万里的家乡青阳山相诉隔着草山尖。
【翻译】
平岗西边的梅树黏稠而多汁,好像浓糊一样。梅树既高又大,乌鸦已变老。阳光洒在田野上,光彩溢满山河,流出岫的雾气与山水融为一体;长风吹过,莭莭随风摆动,像鱼的姿态,山上的香草散发出清凉的气息。
细雨如同水塘里被雉鸟打湿-也可说是“桃花雨”,芰荷之花(水葫芦花)湿漉漉的,列成一串,像细丝一般。相互间的静静细语声,轻轻地摇动着盘根滢智,扇风动摇中,逐渐减弱;而厚重的云雾隐约幽深,发散出凄凉的气息,使人忽然感到江山如同白雪一样的洁白无瑕。
插秧的歌舞,声音喧哗扰乱了西林寺。乡村里儿童们在月亮下发出声音,向前指指点点。
愿意成为乡土的精神,用泪水擦净灰尘。追求到三春的日子,然而一分钟又白白流失。
【鉴赏和点评】
本诗以插秧这一乡土风俗为题材,通过描绘细腻的花水山林景物,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谷月轮的思念之情。
诗的第一联通过描绘梅树和乌鸦,营造出田野的生机和活力,阳光充沛,光辉照耀着整个山河,使人感到无限的美好。第二联则通过描写雉鸟和芰荷花,表现了乡村的宁静和生机勃勃的景象。整首诗以鲜明的意象展现了乡土的肌理和情调,触动人心。
最后两句“愿为乡魂,和泪拭黧。求得三春日,分钟又蹉跎至。”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希望自己能成为乡土的精神象征。然而时间的流逝使得美好的日子转瞬即逝,令人感到无限惆怅。
整首诗既写景又写情,描绘了乡土的美好和诗人对家乡的眷恋,展现出了温情与豪情并存的情感,给人一种豁然开朗之感。
杨万里插秧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①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②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③
【注释】 ①兜鍪(mou):古代作战用的头盔。甲:铠甲,护身的铁衣。胛:肩胛。②半霎:一会儿。③莳(shi):移栽,插秧又称莳秧、莳田。匝:周,完毕。
【译文】 农夫抛秧呵农妇接住,小儿去拔秧大儿来帮着春插。斗笠是头盔,蓑衣似铁甲,大雨劈头浇下直湿透肩胛,叫他停歇片刻去用早饭,他低头弯腰总不回答;半晌却道:“这秧根未牢,田也没莳满,要照看好鹅群和哪些顽皮的雏鸭!”
【总案】 “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插秧季节又最为繁忙。诗的前四句以白描笔法着力写农事的紧张与农民的辛勤。男女老幼都不敢懈怠,一齐忙乎于田间,各尽其力,正如同作战一般,任大雨瓢泼,湿透衣衫也不歇手。后四句则借对话,对这种紧张气氛作进一步渲染。农夫虽未直接回答妻子的问话,但从他低头迟疑、手脚不停地继续莳秧的情态中,从他叮嘱妻子要看好鹅鸭,不使践踏札根未牢的秧苗的话语中,更见出农家的勤谨辛劳与事事操心。全诗既朴实凝练,又活泼生动。前后两半,笔法多变,相得益彰。这首诗作于淳熙六年(1179)四月初,诗中尽管有“笠是兜鍪蓑是甲”这样以奇特比喻而求生新的句子,但就全诗看,则已大致脱却江西派诗歌的窠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