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互联网
作者:
【译文】 八月,洞庭湖水涨得几乎与岸齐平,远远望去,水与天连在一起,无比宽广。在这古代云梦泽的地区,水气腾腾上升,苍茫雄浑,滚滚的波涛不停地冲拍岳阳城墙。想渡湖到对岸去,可惜没有船载我;在家闲居,实在对不起神圣英明的君王。我只好坐着观看那些钓鱼的人,空自怀着获得鱼的愿望。 【鉴赏导示】 这是一首充满比兴意味的诗,是诗人游历岳阳时写的。作者写诗给当时的丞相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引荐,入仕做官。由于此诗写景之处气象博大,意境开阔,历来被推为咏洞庭湖诗中之佳作。 【鉴赏】 此诗通过对洞庭湖壮丽景观的描绘,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希求援引的心意。 诗的前四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景,描写了洞庭湖的壮阔景象:秋水涨满,与岸齐平,水天相连,浑然一体。水气蒸腾,笼罩云梦泽,波涛汹涌,摇撼岳阳城。作者笔下的景物形象鲜明,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充满活力。这些绘景雄壮的诗句,历来为人们所赞赏。后四句,诗人借题发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求荐入仕的愿望和求官不得的苦闷——我想渡过洞庭湖去,却没有船桨;想继续隐居,又觉得愧对朝廷的圣明;坐在洞庭湖边观看别人钓到鱼,我只能空有羡慕之情。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要求张丞相援引推荐之情虽然表达明确然而却不露痕迹,托词委婉、含蓄,不落俗套。通览全诗,前四句的起兴自然,绘景雄壮,后四句的比喻贴切,理在事中,情在景中。 【赏读】 这首诗前半篇写“望洞庭”。首二句写八月洞庭湖,秋水涨满,和岸上几乎接平。远望水天一色,洞庭湖与天空合成完整的一块了。第一句用“八月”点水涨之时,一个“平”字,展现一望无际的湖面,写出洞庭之博大。第二句就映现湖中的天光云影构思,自铸伟词,写苍茫元气,寥廓太空,俱涵湖内,水天混而为一。三、四两句实写湖。“气蒸云梦泽”写出湖的丰厚蓄积,水气蒸腾,弥漫云梦,仿佛广大的沼泽是受湖滋养而繁茂;“波撼”冠在“岳阳城”前,衬出湖的澎湃动荡,风涛汹涌,震撼岳阳。声势壮阔,形象生动,令人目眩神摇。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充满活力。 接下四句切入主题,点明真正干谒目的。“欲济无舟楫”。字面上上接前句,实为指自己身在山野,想找出路可无人引见的境况。“端居耻圣明”则是在表明心志。太平盛世,无事可作是不甘心的,希望有所作为。此二句是诗人表明心迹之句,说明做隐士非本愿,诗人也向往出仕求官而苦于无门路。接下二句为诗人的要求,也是呼声。以“垂钓者”喻当权者,暗指张九龄。坐而观鱼,空有羡鱼之情,言外之意也想下水打鱼。此句即言心志,又与湖有关,藏而不露,用心良苦。 送诗求仕,本为唐代知识分子的一种习俗。作为干谒诗,此诗写得得体,称颂有分寸,措辞不卑不亢,求引而不露寒乞相;再加上前四句写得绝好,因此掩饰了后边四句本来枯燥的陈述,又委婉地道出了自己的用心,可谓干谒诗中一等文字。 孟浩然的诗,以清旷冲淡见长。这首五律,加之气象峥嵘,意境雄阔,别具一格。“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尤为咏洞庭名句,与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并传。 【鉴赏要点】 [1]名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2]绘景雄壮,形象鲜明。[3]巧妙化用,比喻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