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作品《严监生之死》原文|注释|精注|赏析
互联网
作者:
〔1〕本文选自儒林外史第五回末、六回的开头。 题目为编者所加。 监(jian)生,明清两代称在国子监读书或取得进国子监读书资格的人。清代可以用捐纳的办法取得这种称号。吴敬梓(公元1701~1754),字敬轩,号文木,安徽省全椒县人。出身名门望族,后家业日趋没落。他二十三岁才中秀才,后来由于科举不得意,不再应考。 吴敬梓家境的由盛到衰和长期与文士往来的生活,使他目击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看透了科举制度下一群热中功名的封建知识分子丑恶堕落的灵魂,对市井下层生活也有所了解,创作了著名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这部长篇小说,有抄本五十回、五十五回二说,但未见,通行传世的为嘉庆八年刻的五十六回本。此外,还有六十回石印本。作为一部“讽刺之书”,儒林外史的艺术特色是“戚而能谐,婉而多讽”(鲁迅语)。它以高度的思想艺术成就,为后世的讽刺小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选文据人民文学出版社校本。
〔2〕一声不倒一声的:一声连一声的。
这个片断描绘了严监生临死前的情形。小说中,严监生是个吝啬而又胆小的地主形象,他靠盘剥、克扣、省吃俭用,竟积蓄了十多万两银子。但是,他在病危时却还因为家里点了两根灯草而迟迟不肯咽气。作者通过这个细节的描写,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一个守财奴吝啬的本性。这个细节表面看来是夸张的,甚至是荒谬的,但是,联系到人物本身,我们就会感到它是真实的,合情合理的。因此,严监生便成了典型的守财奴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