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互联网
作者:
【注释】
①龙城:或解释为匈奴祭天之处,其故地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鄂尔浑河 西侧的和硕柴达木湖附近;或解释为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 代右北平郡所在地。史记·李将军传说:“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 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后一解较合理。②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 区中部。 【全诗鉴赏1】 就诗题说,出塞乃乐府诗旧题。乐府诗是要度曲成章,广泛传唱的,因而要求诗中的字句必须易记上口,常见习用。“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中的“明月”和“关”两个词,正是有关边塞生活的乐府诗里很常见的字眼。而这句诗的奇妙胜人之处则在于在“明月”和“关”两个词之前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这样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使读者把眼前明月下的边关同秦代筑关备胡,汉代在关内外与胡人发生一系列战争的悠久历史自然联系起来,自然形成一种雄浑浩茫的独特意境。这样一来,“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剧,就不只是当代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人们的共同的悲剧,这悲剧多么深广沉重啊!而希冀边境守将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龙城飞将”,也不只是汉代人们,而是世世代代人们共同的愿望。而这不平凡的悲剧和愿望,都是随着首句“秦”“汉”两个时间限定词的出现而显示出来的。可见,看似平常的“秦””“汉”两词,体现了诗人无比高妙的神思匠心。而这句诗声调之高昂,气势之雄浑,含蕴之深厚,的确可以冠领全篇。 由此可以说,领会“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最美最耐人寻味的诗句,是欣赏这篇唐人七律压卷之作的关键。
【全诗鉴赏2】
这是一首边塞诗歌中的名篇,主要内容是感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具体含义历来争议颇多,明代李攀龙、清代沈德潜都有自己的见解。此句以互文的形式歌咏边塞的天地,依然是可爱的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可至今依旧战事频仍。二句写征人未还,也有穿越时空的历史感,诗人所看到的,不是一时一地的出塞将士远去不回,而是千百年来,绵延不断的热血男儿悲壮而惨烈的出征场面。有了第一句的时间背景,第二句诗词也就有了更加深厚的历史沧桑感。三四句借用汉时英勇善战、爱兵如子的 “飞将军” 李广的典故写出普通老百姓对于良将的渴求,表达了人民希望和平的共同心愿。 全诗以浑厚的气势,唱出雄壮豁达的主旨,气韵流畅,一气呵成,千百年来一直备受推崇。明人李攀龙曾誉之为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