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名著《唐韵》的年代、作者和内容精讲
互联网
作者:
孙愐,开元年间曾作过朝议郎行陈州司法,其余不详。唐韵是切韵的一个增修本。宋代范镇东斋纪事说:“自孙愐集唐韵,诸书遂废。”徐铉校订说文解字,注音采用其反切,陈彭年等撰广韵,仿照其体例。可见其地位及影响。唐韵现有两种本子,据王国维考证,一本是唐开元中初撰之本,一本是唐天宝年间重定本。有学者认为天宝本不是孙愐所作。
开元本现已不存,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录有唐元和年间唐韵写本的序文和各卷的韵目数,从中可知开元本唐韵的大致情况:全书共分五卷,上平声二十六韵,下平声二十八韵,上声五十二韵,去声五十七韵,入声三十二韵,总计一百九十五韵。这跟王仁昫切韵韵数相同,但二者在收字方面有差异。跟陆法言切韵相比,上、去二声各多一韵。此书对字义的训释较强,除进行一般的训释外,对有关的事物名称、姓氏、原委、州县名号都加以说明,并注明出处。引书除有古代字书、韵书、训诂书如三苍、尔雅、字统、字林、说文解字、玉篇、声谱等之外,又引证了古代经典、诸子著述、各代史书等著作。此书对字形极为考究,“字体偏旁,点画意义,从木从才,著彳著亻,并悉具言”。对字形辨正的依据主要依据说文解字、玉篇等字书。
天宝本已经失佚。清末吴县蒋斧于1908年在北京得到一部唐写本唐韵残卷,即天宝本残卷。此残卷去声分五十九韵,比切韵去声多出三韵:入声分三十四韵,比切韵入声多出两韵。如果按照相应的平声、上声推测,此书可能分二百零四韵,与广韵韵目总数相近。小韵数目多于王仁煦切韵。此书增收字的数目不详,在增收字前均标有“加”字,表明此字为增收字,此书在同音字的第一个字下注明增收字的总字数,如“气”字下注“三加一”,“妒”字下注“八加一。”所增收的字基本都注明出处。该书注释体例与陆法言切韵基本相同,先注释字义,次辨正字形,最后注明反切,这种体例与王仁昫切韵相反。此书注释详尽,引书繁多,尤其在官制、地名、人名和姓氏方面注解得特别详细。
清纪容舒撰有唐韵考五卷。据大徐说文的反切将唐韵全部反切排比系联,以此考求其声类和韵部,并与广韵相对照,可参阅。另有顾炎武唐韵正二十卷,在音学五书中。
汉学堂丛书、黄氏逸书考收有唐韵二卷。小学蒐佚下编收有唐韵一卷。海宁王忠悫公遗书初集收有唐韵佚文一卷、唐写本唐韵残卷校勘记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