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经解第二十六》原文、注释和翻译- 礼记
【经文】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①。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
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②,乐教也;洁静精微③,易
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④,春秋教也。
【今注】
①教:教化。②易良:和易善良。③洁:简约。④属:联缀。属辞:
联缀词句。比事:排列事情,加以比较评论。
【今译】
孔子说:“进入一个国家,就可以知道这个国家教化的情况。
如那里的人们温和柔顺、纯朴忠厚,那就是受了诗的教化。如果
是开明通达、博古通今,那就是受了书的教化。如果是心胸舒
畅、轻松和善,那就是受到了乐的教化。如果是清静精明、细致
入微,那就是受了易的教化。如果是谦恭辞让、庄重严肃,那就
是受了礼的教化。如果是善于辞令、议论是非,那就是受了春
秋的教化。
【经文】
“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
贼①;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
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
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洁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
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
者也。”
【今注】
①贼:害。
【今译】
“诗的弊端在于使人愚钝,书的弊端在于浮夸不实,乐
的弊端在于使人奢侈,易的弊端在于伤害正道,礼的弊端在于
纷繁琐碎,春秋的弊端在于造成混乱。如果为人温和柔顺、纯朴
忠厚而又不愚钝,那就是深刻地理解了诗;开明通达、博古通今
而又不浮夸,那就是深刻地理解了书;心胸舒畅、轻松和善而又
不奢侈,那就是深刻地理解了乐;清静精明、细致入微而又不害
正道,那就是深刻地理解了易;谦恭辞让、庄重严肃而又不烦琐,
那就是深刻地理解了礼;善于辞令、议论是非而又不混乱,那就
是深刻地理解了春秋。”
【经文】
天子者,与天地参,故德配天地,兼利万物,与日月并明,明照
四海而不遗微小。其在朝廷,则道仁圣礼义之序;燕处,则听雅颂
之音①;行步,则有环佩之声②;升车,侧有鸾和之音③。居处有礼,
进退有度,百官得其宜,万事得其序。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
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④。”此之谓也。发号出令而民说,谓之
和。上下相亲,谓之仁。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除去天地
之害,谓之义。义与信,和与仁,霸王之器也。有治民之意而无其
器,则不成。
【今注】
①燕处:休息、起居。②环佩:佩戴在身上的玉佩。③鸾和:挂在车
衡和车轼上的两种铃。④引诗见曹风·鸤鸠。淑:善。忒:差错。
【今译】
天子是与天、地并列为三,他的光辉可以与日月齐明,光芒照
耀四海,无微不至。他在朝廷上,说的是仁圣礼义的道理;休息时,
听的是雅、颂的音乐;走路时,则伴随着玉佩的声音节奏;上车,则
伴随着车铃的声音节奏。一举一动,都合礼仪;一进一退,皆有法
度。手下百官,安排适当;身边百事,有条不紊。诗经上说:“善
良的君子,礼仪无差错。礼仪无差错,四方都安定”,就是说的这种
情况啊。天子发号施令,而能使人民感到喜悦,就叫做“和”。在上
在下的人相亲相爱,就叫做“仁”。人民不必主动提出要求,就能得
到满足,就叫做“信”。消灭天地间害人的东西,就叫做“义”。“义”
与“信”,“和”与“仁”是实现霸王之业的必要条件。只有治民的心
意,而没有治民的条件,事情是做不成的。
【经文】
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①,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
于方圜也②。故衡诚县③,不可欺以轻重;绳墨诚陈,不可欺以曲
直;规矩诚设,不可欺以方圜;君子审礼,不可诬以奸诈。是故隆礼
由礼,谓之有方之士④;不隆礼不由礼,谓之无方之民。敬让之道
也。故以奉宗庙则敬,以入朝廷则贵贱有位,以处室家则父子亲、
兄弟和,以处乡里则长幼有序。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此
之谓也。
【今注】
①衡:秤。②圜:同“圆”。③诚:审,认真。县:同“悬”。④隆:尊
重。由:依循。方:道。
【今译】
用礼来治国,就好比用秤来称轻重,用绳墨来量曲直,用规矩
来画方圆。如果把秤认真悬起,是轻是重就骗不了人了;把绳墨认
真拉起,是曲是直就瞒不了人了;把规矩认真用起,是方是圆就一
目了然了。君子如果能认真地依照着礼来治国,就不会被奸邪的
伎俩所欺骗了。所以重视礼、遵循礼,就叫做有道之士;不重视礼,
不遵循礼,就叫做无道之民。礼也就是叫人遵循恭敬辞让的道德。
在宗庙里奉行礼,必然虔诚恭敬。在朝廷上奉行礼,必然使尊贵的
人和卑贱的人都安心于自己的职位。在家庭里奉行礼,必然使父
子亲密、兄弟和睦。在乡邻里奉行礼,必然使长辈和幼辈不会乱了
次序。孔子说:“要想安定君主的地位,治理民众,没有比用礼更好
的了。”这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经文】
故朝觐之礼,所以明君臣之义也。聘问之礼,所以使诸侯相尊
敬也。丧祭之礼,所以明臣子之恩也①。乡饮酒之礼,所以明长幼
之序也。昏姻之礼,所以明男女之别也。夫礼,禁乱之所由生,犹
坊止水之所自来也②。故以旧坊为无所用而坏之者,必有水败③;
以旧礼为无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乱患。故昏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
苦,而淫辟之罪多矣。乡饮酒之礼废,则长幼之序失,而争斗之狱
繁矣。丧祭之礼废,则臣子之恩薄,而倍死忘生者众矣④。聘觐之
礼废,则君臣之位失,诸侯之行恶,而倍畔侵陵之败起矣⑤。
【今注】
①臣子之恩:指臣子报答君父之恩。②坊:通“防”,堤防。③水败:
水害。④倍:通“背”。倍死:背叛死者。忘生:当作“忘先”,忘记祖先。
⑤倍畔侵陵:背叛侵害。
【今译】
制定朝觐之礼,是为了明确君臣之间的大义;制定聘问之礼,
是为了使诸侯互相尊敬;制定丧礼、祭礼,是为了表示臣和子对君、
父之恩的报答;制定乡饮酒之礼,是为了明确长辈和幼辈之间的秩
序;制定婚姻之礼,是为了明确男女之间的区别。这些礼,都是为
了禁绝祸乱产生的根由,就好像堤防可以阻止洪水的到来一样。
如果认为从前的堤坊已经没有用处而把它毁掉,那就一定会发生
水灾;如果认为古代的礼仪已经没有用处而把它废掉,那就一定会
产生祸患。废掉婚姻之礼,做夫妻就十分困难,奸淫不轨的罪行就
会很多。废掉乡饮酒之礼,长辈幼辈就会不分上下,争吵斗殴的案
件就会增多。废掉丧礼、祭礼,臣子对君父的恩情就会淡薄,背叛
死者、忘记祖先的人就会很多。废掉朝觐、聘问之礼,君臣之间就
乱了上下的位置,诸侯的行为就会十分恶劣,于是互相背叛、互相
侵害的祸乱就会产生。
【经文】
故礼之教化也微①,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
知也②。是以先王隆之也。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
里③。”此之谓也。
【今注】
①微:不易觉察。②徙善:趋向善德。③缪:通“谬”。差错。引文不
见于今本周易经传。
【今译】
所以礼的教化,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它能在邪恶尚未形成
的时候就将其制止。它能使人一天一天走向善德,远离罪过,而自
己却不知道。因此,先王特别重视礼。易书上说:“君子对于事
情的开始,要十分谨慎,因为开始差了毫厘,到以后就要错之千里
了。”这就是说的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