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互联网
作者:
这诗写聚散离合之情,妙处在于能够把乱世人生的感慨,久别乍逢这一刹那间悲喜交集的心理状态,真实而生动地刻划出来。
首联“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写战乱纷纷,一别就十年。离别时诗人和外弟还年少,今日相逢都已长大成人了。颔联“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写初见询问对方的名字,好像初相识的朋友,等到对方道出了名字,才回忆起对方旧日的面容。颈联“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写千言万语,说不完别后的变故,不知不觉,已传来寺庙的晚钟。尾联“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写第二天彼此就要分别了,对方就要踏上巴陵道,重重的秋山,又要将双方隔开。
国家动荡不宁,诗人与表弟天各一方,十年之后重新相逢,久别初见,两人似乎已不相识,互通姓名之后,才能想起以前的容貌。两人各叙别来的情况,直至深夜。而第二天,两人又要分别了,重重秋山,又不知何日才能相见。
此诗以朴实的语言写出了悲欢离合之情。诗的意境脉络和司空曙的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大致相同。然而此诗是写少小离别,长大相逢,故云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而司空曙的诗是成人后几度睽隔,故云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此诗意境悠远,形象地描绘出了动荡岁月里百姓流离失所的情形。 【鉴赏2】 此诗写自己与表弟经十年乱离,杳无音讯,倏然相逢,惊喜惊诧之意;倏然相逢,却又要倏然握别,充满秋山巴陵之悲。由喜至惊、由叹婉至悲别,一气旋折,跌宕起伏却又情融神会,宛然如目。如宋人范晞文评:“久别倏逢之意,宛然在目,想而味之,情融神会,殆如直述。前人谓唐人行旅聚散之作,最能感动人意,信非虚语”。(对床夜语卷五) 首联“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标示“十年离乱”之背景,遂使兄弟十年长别,有了丰富的历史内涵,可谓以小见大者;以“十”对“一”,暗写其事之独特、之怪异以及欣喜的心情;颔联“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深化这种特殊历史背景下的怪异、独特现象,转入惊奇的心境;颈联“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最为警醒深重,十年不见,何等漫长,此十年,又非平时之十年,而是残酷的战乱十年,多少变化,真如沧海之变成桑田。说“语罢”却又怎能说得完,直如暮天里的钟磬之音,欲绝未绝、如丝如缕;更兼之,明天我们兄弟中的一人,就要踏上那巴陵古道呢!结句承钟音而遐思,更多几分惆怅,几多回味! 【鉴赏3】 这是一首写诗人同表弟久别重逢而又匆匆话别的诗。首联开门见山,写 “我”与表弟相逢的背景。此联写二人在动乱中离别,离别在幼年时期,现已有十年 之久。这十年,二人经历了安史之乱及后来的藩镇混战、外族入侵等战乱,音信阻 隔,生死未卜,今日突然相逢,出乎意外,是颇富戏剧性的。次联写重逢情景。这里 抓住诗人“问姓”“称名”和“忆旧容”三个细节,作生动的描写。可以想见诗人与表弟 相见,由惊讶而恍然大悟,由激动而仔细端详,由记忆而回想往昔等情景。故“问” “惊”“称”“忆”四个动词,层次清晰地描写出诗人的神情变化,有声有色,细腻传神。 其至亲间的真情挚意,便自然地流露出来。颈联倾诉别情,感慨无限:此联避实就 虚,紧扣人世间“沧桑”变迁之事,写二人热烈的交谈。“暮天钟”三字,言其谈话时间 之长,十分投入,不知天之已晚也。此联既表现了诗人对亲友的关心,对社会变化的 关注,同时,也见出双方欢聚气氛的热烈和情意的深长。以上六句写久别,写重逢, 写叙旧,写沧桑,突出一个“喜”字。结联转写“言别”,流露出伤别之情。“明天”就要 离别,真是“聚也匆匆,散也匆匆”;“巴陵道”,见出表弟远去的方向;“秋山”中的“秋” 字,既点出时令,又隐含悲秋之意;“又几重”,言关山迢递,路途遥遥,表现了诗人对 表弟的关心,流露出诗人伤别惆怅之情。这个“又”字,呼应“十年离乱”,有绾结全诗 的作用。此诗用语自然朴实,十分亲切,采用白描的手法,注重细节和场景的描写, 结尾委婉含蓄,情感真挚。读此诗,细细体味其聚散匆匆的酸甜苦辣之味,颇似看了 一幕悲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