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山中宰相 萧衍 陶弘景》原文、出处、述要和作者资料

互联网 作者:

 《山中宰相 萧衍 陶弘景》原文、出处、述要和作者资料

帝手敕招之,赐以鹿皮巾。后屡加礼聘,并不出,唯画作两牛,一牛散放水草之间,一牛著金笼头,有人执绳,以杖驱之。武帝笑曰:“此人无所不作,欲曳尾之龟,岂有可致之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南史·陶弘景传 事亦见渊鉴类函卷二八九。

[述要] 梁武帝萧衍早年曾与陶弘景有来往,登基后,亲自书写敕令招见陶,并赐给他隐士常戴的鹿皮头巾。后来又多次请他出山做官,他都没答应。一次,陶画了一幅画带给武帝,画面上有两头牛,一头牛放牧于水草中,自由自在;另一头戴着金笼头,受人统御,被人鞭打。武帝笑着说:“这人真是会想办法,以画明志。看来是想学拖着尾巴的乌龟,宁可自在地活在泥中,也不愿受人摆布供奉庙堂,这哪里还会有可能出来做官呢!”但是国家有重大事件,武帝仍要前去商讨请教,每月总有好几封信给他,因而当时人称陶为山中宰相。

[事主档案] 萧衍(464—549) 南朝梁文学家。字叔达。南兰陵(治今江苏常州西北)人。仕齐曾官雍州刺史,镇守襄阳。乘齐内乱,夺取帝位,建立梁朝。502—549年在位。他重用士族,笃信佛教。尝撰儒释二家义疏多种。爱好文学,凡制诏文檄书表之类,多为其自撰。又自制踏铜蹄、江南弄、上云乐诸曲,及河中之水歌、东飞伯劳歌,对诗歌的形式风格有所开拓。精通乐律,曾创制准音器四具,名“通”;又制长短不同之笛十二支以应十二律。工于书法。原有集,已佚,明人张溥辑有梁武帝集。

陶弘景(456—536) 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从陆修静弟子孙游岳学道,搜集整理道经,创立茅山派。入梁,武帝礼聘不出,但朝廷大事辄就咨询,时称“山中宰相”。其思想脱胎于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并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主张儒、释、道三教合流。工草隶,行书尤妙。对历算、地理、医药等都有较深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农本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载药物七百三十种。首创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分类,对本草药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原书已佚,现在敦煌发现残本)。另著有真诰、真灵位业图、陶氏效验方、补阙肘后百一方、药总诀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