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有关于得与失的议论文素材、论题、论点、论据和论证

互联网 作者:

 有关于得与失的议论文素材、论题、论点、论据和论证

论题解析


[解题]得与失(gain and lost),得即得到,失即失去。得,意味着你拥有了原来不曾拥有的。失,意味着你不再拥有你曾有的。没有失也就没有得。得与失是一对相对存在的概念。
[析题]有时,得到未必就是幸福,失去也未必就是苦难。无论是得到抑或失去,都是一种经历,都可以成为我们人生的一种收获。一时的得失并不能为一个人的一生下基调。得失本身并不重要,关键是我们要学会以一颗平和、坦然的心去面对。得到与失去,是辩证的。成功的得到,源于明智的失去。读懂得失,把握得失,我们的人生之花才能绽放出理智的美丽。
我们总是想要得到,得到更多,得到全部,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得到固然是一笔人生的财富。但一个人,时间和精力有限,没有人能得到全世界的。学会在失去中寻找得到的体验,学会品味失去,学会满足,则失去是人生的另一笔财富。
[温馨提示]能在得失之间欣赏美景是人生的一种智慧。在写作的过程中也要有这种智慧,去区分什么样的得到是值得的,什么样的失去是宝贵的。在二者的辩证中探讨才能把论题导向深入。

思路导引


什么是得?什么是失?细想人生,我们不过都是在做两件事情—— “得到” 与 “失去”。我们出生,我们得到生命,得到一个小小生存空间,得到母爱、父爱;长大了,我们得到小伙伴,得到读书的机会;步入青年,我们得到青春的活力,得到异性的喜爱,得到志同道合的知己,得到锻炼的机会。进入社会之后我们得到一份工作,得到属于自己的住所,得到家庭,得到孩子。而我们在得到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失去。得到今天,我们失去了昨天,得到了成熟,失去了童真……得到更好还是失去更好,关键是看我们的所得是否值得用我们失去的去换取。
为什么会有得失的辩证呢?这种辩证关系中包含了怎样的哲理呢?得与失的辩证在于得与失的相辅相成。得到总是以失去为代价的,失去也总是以得到为前提的。有的人得到很多,金钱、权力、地位,但如果这种得到是以失去健康,失去做人的尊严和原则,失去亲情、友情、爱情为代价,这种得到还是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快乐吗?是否值得我们失去那么多去得到这些呢?得失之间的这些困惑、疑问都可以是我们展开论题的焦点。
那么,我们如何在得失之间把握自己,完善自己呢?这就需要我们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高尚的、正义的目标而失去,即使是生命也是值得的。为低级的、邪恶的目的而失去,即使是微尘,也是不值得的。
因此,处在得与失之间,最重要的是明确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明确自己输得起的是什么,然后,认准方向往前走。

论点集锦


1.得到最多的人未必就是最快乐的人。
2.懂得失去的是真正的智者。
3.失去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得到。
4.什么都想得到的人,结果多是什么都得不到。
5.患得患失的人,结果多是 “失”。
6.贪婪是万恶之源。
7.有意义的失去也是一种获得。
8.艰辛得到的东西最珍贵。
9.利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一种动力。
10.用豁达的心去面对得失。
11.用感恩的心去面对得失。

论据超市


[理论论据]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 (先秦)老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 (先秦)孟子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 淮南子


※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

—— 经法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 (汉)司马迁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 (南北朝)范晔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 (唐)杜甫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唐)李商隐


※忧喜塞翁马,得失楚人弓。

—— (唐)孙华


※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 (清)陈奂


※为了要煮自己的蛋,以至燃烧房子也不后悔的人,乃是极端自私的人。

—— 〔英国〕培根


※每一种挫折或不利突变是带着同样或较大的有利的种子。

—— 〔美国〕爱默生


※人生求胜的秘诀,只有那些失败过了的人才了如指掌。

—— 〔美国〕柯林斯


※只要你不计较得失,人生还有什么不能想法子克服的?

—— 〔美国〕海明威


*一问:世人谤我、欺我、辱我、恶我,如何?一答:你只需由他、任他、忍他,你且看他。

—— 禅语


※太阳之所以伟大,因为它永远燃烧自己。

—— 谚语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 谚语


※放弃也是一种美。

—— 俗语


※有所得,必有所失;有所失,总有所得。

—— 俗语


※得而不喜,喜而不狂;失而不忧,忧而不虑。

—— 佚名


[事实论据]

*另一种得到


得失是暂时的、相对的。我们不必艳羡别人的得到,也不要讥嘲别人的失去。得失无定数,得到一些,相应就会失去另一些。正如自居高位必将高处不胜寒,就享受不了下里巴人的洒脱生活。晋代文学家陶渊明,逃离了争权夺利的官场,失去了为官者的显贵,却得到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悠闲。明代才子唐伯虎,放弃了世人趋之若鹜的功名,失去了名利场的荣华,却得到了卖画饮酒,自由自在的生活。近代学者李叔同,在事业的巅峰期悄然隐逸,离开了华屋广厦,抛弃了娇妻幼子,遁入空门,苦守青灯黄卷,失去了凡尘的热闹繁华,却得到了思想的净化,终成一代佛学大师。他们不以世人公认的荣耀为得到,真诚追求身心的朴实、纯净、自由、超脱,这难道不也是另一种得到吗?
论题链接 ①换个角度看问题②淡泊名利

大 小 斗


春秋末年,齐国的国君荒淫无道、横征暴敛,弄得齐国民不聊生。齐国的贵族田成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制作了大小两种斗,先打开自己的仓库接济饥民,用大斗借出谷米。然后,用小斗回收百姓还来的谷米。齐国人纷纷投奔田成子门下。田成子用此方法,借出粮食,收进民心。不久,便取荒淫无道、横征暴敛的齐国国君而代之。
论题链接 ①治国之道②仁政治民

曹雪芹的参悟


曹雪芹出生官宦世家,是曹家的独子,一生下来就受到家人的百般宠爱,吃穿用度都是极其奢华,还整天与一伙八旗贵族子弟游荡。在政治斗争中,曹家急骤败落,最后将祖产卖了个精光,曹雪芹穷得在城里实在住不起,就搬到乡下。家中仅有一张旧绳床、一只破板凳和一张桌子。经历了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后,他细细琢磨自己家庭的沉沦败落,深感朝廷已腐败透顶。于是,他写成了红楼梦这部巨著。
论题链接 ①逆境与成才②祸与福

觅食的鸟


一只鸟在林中的树上觅食,树上的果子酸甜可口,它再不愿离开。捕鸟的人看到鸟,便拿来粘竿把它活捉了。临死时,鸟说:“我真不幸,因为贪吃,图一时快乐,而把自己的性命都丢掉了。” 太贪婪反而失去更重要的东西。
论题链接 贪婪之祸

河水泛滥的好处


一般说来河流泛滥不是好事。其实,这也是要一分为二来看待的。埃及由于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就得到了巨大的好处。每年,当尼罗河发源地埃塞俄比亚山区进入雨季时,尼罗河水就上涨,河水逐渐淹没了埃及的整个盆地。河水退走,留下肥沃的淤泥,仿佛是大自然给埃及的土地施了一次肥。埃及是终年少雨的地方,但靠着尼罗河,人们在湿润肥沃的土地上种植庄稼,发展生产,使这里成为产生古代文明的摇篮之一。
论题链接 ①从有益的方面看问题②善于利用自然的馈赠

得到了不一定快乐


从前,有个老财主和做豆腐为生的穷人为邻。一天,财主的老婆问财主:“隔壁那对夫妻靠卖豆腐生活,很穷,却天天笑得很开心,这是为什么呢?” 财主说:“我能让他们明天就没了笑声。” 当晚,财主就把一块金子扔到隔壁的院子里。那对卖豆腐的夫妻捡到了金子,从此不再做豆腐,天天愁眉苦脸,生怕有人知道 “天上的金子” 掉到他们的院里而遭遇不测;同时还想着怎么花这笔钱,自然笑声再也没有了。
论题链接 ①金钱与快乐②金钱
[自我补充]


互动园


[作文题目]
希尔·西尔弗斯坦在失去的部件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圆环失去了一个部件,它旋转着去寻找这个部件。因为缺少了部件,它的滚动非常缓慢,这使得它有机会欣赏沿途的鲜花,可以与阳光对话,同小鸟吟唱,和地上的小虫聊天……而这是它在完整无缺、快速滚动时无法注意、没能享受到的。但当它找到那部件后,因为滚得太快,它失去了所有的朋友,不能从容地欣赏花,也没有机会聊天,一切都变得稍纵即逝……
请以 “得到与失去” 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实战演示]
精彩范文

圆 · 缺


吴 婷


在南山蜿蜒的小路上,东篱下,一个采菊的身影,挥罢衣袖,吟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在误落尘网三十年后,他选择了守归田园,失去了五斗米,却挺直了他的脊梁。
在梦中的天姥山的石阶上,脚著谢公履,看海日,闻天鸣,醒来便仰天长啸出门去,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他选择了骑鹿游名山,失去了权势,却得到了开心颜。
在惶恐滩头,在零丁洋里,他一身浩然正气,不被利禄所惑,不为强暴所服,失去了生命,却得到了千古赞颂。
不是一切失去都只意味着缺憾。
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头,为了个人的恩怨,为了一己之私,他谗言献媚,一句 “莫须有”,便断送了祖国大好河山。是的,他得到了满足,却留下了千古骂名。
在列强任意践踏我们的民族的危难时刻,为了荣登宝殿,圆皇帝梦,他泯灭良知,断然签下了旨在灭亡中国的 “二十一条”。是的,他得到了帝国主义的支持,最终却在绝望中死去。
在国家蓬勃发展的时候,在人民需要体恤的时候,为了金钱,为了虚荣,他忘记了信仰,背叛了人民,伸出了贪污之手。是的,他得到了一时的荣华,却最终难逃法网。
不是一切得到都意味着圆满。
在人生道路上,在花花世界里,你是否看清:不是一切失去都意味着缺憾,不是一切得到都意味着圆满。
不要为失去而追悔伤心,也许失去意味着更好的得到,只要你选择的是纯洁而又美好的理想;不要为得到而沾沾自喜,也许得到代表着你失去了更多,如果你选择的是虚荣而又自私的目标。
天台国清寺的两个诗僧,在幽静的林子里,在月光下对话。一问:世人谤我、欺我、辱我、恶我,如何?一答:你只需由他、任他、忍他,你且看他。
是啊,无论失去或得到,只需用一颗平静的心去面对,缺也会变圆。
经典点评 
圆与缺,得与失,孰优孰劣?作者选取陶渊明、李白、文天祥在得失间的取舍,三个事例对论题的渲染均化用古诗,圆熟老到,不落斧凿痕迹,文采斐然。接着,文章又从反面展开论述。对比论证论题。一正一反之间,让人们在玄理中领悟到了一种人生的真谛。
[实战演练]
请按题目要求另写一篇议论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