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名著《伤寒论》的年代、作者和内容精讲
互联网
作者:
张仲景(约150—219),名机,南郡涅阳(今河南邓县,一说南阳)人,有考为南阳蔡阳 (今湖北枣阳)人。汉代著名医学家。幼年即显露才智,太平御览·何永别传载汉末名士何颙称其“用思精”。学医于同郡张伯祖,不仅尽得师传,且识用精微过其师,终成为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医学家。唐甘伯宗名医传载张氏曾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后世据此称仲景为张长沙,其医方为长沙方。但官至长沙太守一事,目前仍有争议。张氏生活于东汉末年,战乱频仍,疫疾流行。据伤寒论自序所载,张氏家族约200多人,自建安纪元 (196) 以来,不到十年,死亡者多达三分之二,死于伤寒者占十分之七。张仲景“感往昔之论表、伤夭横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 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此外,古书著录的张仲景医著尚有张仲景五脏论、张仲景脉经等。
本书10卷,22篇,约3万余字。卷1列 “辨脉法”、“平脉法”两篇,主要论述伤寒与杂病的脉象、病症及预后。卷2首列“伤寒例”,讨论伤寒的病因、发病、病理演变及各种病症的分辨;次列“辨痉湿暍病脉证并治”。以上“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三篇,后世多数学者认为系由王叔和编辑增入,卷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五”至卷6共8篇,主要讨论伤寒六经病的辨证论治,包括辨太阳病脉证并治3篇、辨阳明病脉证并治1篇、辨少阳病脉证并治1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1篇、辨少阴病脉证并治1篇、辨厥阴病脉证并治1篇,是为伤寒论的主体部分。卷7—卷10共10篇,论述霍乱、阴阳易、差后劳复病的脉证与治疗,以及伤寒用汗、吐、下等治法的适应症与禁忌。书中对伤寒各阶段的辨脉、审证、论治、立方、用药等,以条文的形式作了较全面的阐述。对于病症的叙述,详于三阳病,尤详于太阳病及其变证,论析主次分明、条理清楚。书中还介绍了桂枝汤、麻黄汤、白虎汤、承气汤、柴胡汤、理中汤、四逆汤、真武汤、乌梅丸等113方(其中禹余粮丸仅有方名,实为112方)的方药组成。用法、主治及适应症。该书文辞简奥,内容丰富,为后世所广泛推崇。
伤寒论是作者继承内经等的医学理论,总结汉代以前的医学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而写成的巨著。在历史上,对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本书的学术成就,一是建立了外感热病的诊疗体系。张仲景根据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本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六经证治体系。用三阴三阳六经来概括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因的属性、病势的进退缓急等因素,将多种外感热病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症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从而讨论病变的部位、症候特点、损及何脏何腑、寒热趋向、邪正消长及立法处方等问题。书中认识到外感热病的演变不拘时日,不分次第,而由正气的强弱、感邪的轻重所决定。一般在邪盛正衰的情况下,多属自表而里,由阳而阴。反之,如正复邪衰,则能由里达表,由阳出阳。并且用 “合病”来说明两经或三经症候同时出现,用“并病”来概括一经病症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症候等特殊的病理变化。在治疗上,体现了扶正与祛邪的基本原则,始终贯穿着“扶阳气”和“存阴液”的基本精神,三阳病以祛邪为主,根据不同的病情又施以不同的祛邪方法。三阴病以扶正为主,又视具体症候,有扶阳抑阴,育阴清热以及寒温并用等不同治法。书中还提出了外感热病后的康复原则,并介绍了几种常见复发病症促其康复的治疗方法。因此伤寒论可谓是中医第一部论述全面、内容详备的外感热病专著。后世的温病学说,就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本书的学术成就之二,是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伤寒论作为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较为完备的医学著作,使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密切地结合起来,不仅为诊疗外感热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同时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和治疗的一般规律,对后世医家有很大的启发作用。书中特别强调“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原则。即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运用多种诊法,尽量占有详细的临床资料,并从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等方面,对患者复杂的疾病现象进行综合分析,判明症候的性质、部位和正邪消长状况,然后确立相应的治法。这就是后世所言的“辨证论治”。这种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以证立法、以方遣药,使理法方药系统连贯的诊疗思想,体现了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方法,贯穿着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的内容,因此这些辨证方法虽发源于内经,也是从伤寒论中得到启发,而不断系统化的。在治疗上,书中实已包括了后世的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在具体运用上,八法或单用、或结合应用、或分阶段施用,既灵活多变,又法度谨严。如表里同病时,可根据表、里证的先后缓急,而分别选用先表后里、先里后表和表里同治之法。此外,针灸治疗在书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本书的学术成就之三是在方剂学上的重大贡献。书中列方113首,用药92种,总结了汉代以前方剂学的成就,并结合作者的实践经验予以创造性的补充和发展。伤寒论方的显著特点是精于选药、讲究配伍、功专效宏,因被后世誉为“众方之祖”,尊之为“经方”。张仲景在吸收前人成方的基础上,特别注意通过加减变化来适合病情。书中有在原方基础上改变药物组成而成新方者,有药味不变而仅改动剂量即更换方名者。同时对方剂的煎服法更备规矩,对诸如煎药用水种类、煎煮时间长短,先煎后下之序、服药及护理方法等都颇为讲究。伤寒论方不限于治疗外感热病,而被后世广泛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其中大部分历经一千七百多年的实践检验证实确有良效。现代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成果中,有许多是从伤寒论吸取经验而获得的。如大承气汤治疗单纯性肠梗阻、大柴胡汤治疗急性胆囊炎和急性胰腺炎、真武汤治疗慢性心衰等。说明伤寒论方不仅为中医方剂学提供了发展和变化的基础,而且仍然有临床实用价值。
由于张仲景伤寒论在医学上的杰出成就,后世尊之为“医圣”。自宋代迄今,注释和研究伤寒论的著作甚多。日本等国对仲景学说也有较深入的研究。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中所录伤寒论注本尤多于其他类型的伤寒论研究性著述。有据可考,刊行于世并具一定影响的注本就达400余种,并形成了三个影响较大的注本体系。成无己系: 金成无己于1144撰注解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伤寒论全注本。该书对条文的编排悉遵宋本伤寒论,对原文不妄加删改。其注文的阐发,主要参阅 内经、内径等书,即后世所称的 “以经释论”,同时也起到 “以论证经”的作用。该书对继承发扬仲景学说有承前启后作用。属于这一体系的注本主要还有明末张遂辰的 张卿子伤寒论、清王丙的 校正王朴庄伤寒论注等。方、喻系:以明方有执 伤寒论条辨和明末清初喻嘉言 尚论篇 为代表的注本体系。方氏认为 “宋本”和 “成注本”的原文排列颇多错简,遂移动原文次序,重加编注,删去卷1所载的 “伤寒例”,提出伤寒以六经为纲,六经则以太阳为纲,而太阳又分为“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三纲,即后世所谓的“三纲鼎立”说。并以此重新编排太阳病的条文。喻嘉言承袭方氏之说,更明确地提出四时外感,以冬月伤寒为大纲,伤寒六经中以太阳为大纲,太阳篇则沿用方氏三纲之说。其余伤寒论原文以六经分篇,篇首叙证治大意,以下以“法”为目,汇列条文,使全书内容提纲挈领,条理清晰。其编纂方法较方氏明显改进,对后世学习、研究伤寒论者,产生了广泛影响。属于这一体系的重要注本尚有张璐的伤寒缵论、程知的伤寒经注、程应旄的伤寒论后条辨、钱潢的伤寒溯洄集、周扬俊的 伤寒论三注、沈明宗的 伤寒六经辨证治法、舒驰远的伤寒论集注等。钱塘二张系:以清初钱塘张志聪伤寒论集注和张锡驹伤寒论直解为代表的注本体系。张志聪除删去 “伤寒例”、移动 “平脉法”、“辨脉法”外,强调六经病部分的原文不应随意颠倒。并采用分章汇节的方法,把原文分为100章,每一章均加提要。其立论和注释的主导思想是气化学说。运用内经的运气学说来阐述六经和六经病。张锡驹的见解基本与张志聪一致。属于这一体系的还有清黄元御的伤寒悬解、陈修园的伤寒论浅注、陈恭博的伤寒论章句方解、唐容川的 伤寒论浅注补正等。除上述三个注本体系,在伤寒论注本中享有盛誉的有清柯琴的 伤寒论注,采取以证名篇、以方类证的编次方法,强调六经为百病立法,注文中见解精辟,对后世影响较大。清尤怡的伤寒贯珠集按治法编排条文,突出六经证治大义,条理清楚,颇为后学推重。本世纪以来,较为著名的注本有曹颖甫的伤寒发微、恽铁樵的伤寒论辑义按、陆渊雷的伤寒论今释、余无言的伤寒论新义、黄竹斋的伤寒论集注等。此外,采用分析、归纳、论辨、解疑等形式编写整理和围绕伤寒论理法方药等不同方面进行专题阐发研究的著述更是不可胜数。
日本国有关伤寒论注本和各种形式的研究性名著有山田正珍的 伤寒论集成、丹波元简的伤寒论辑义、丹波元坚的伤寒论述义、浅田惟常的伤寒论识、中西惟忠的伤寒论辨证、伤寒之研究、杉原德行的伤寒论新解、奥田谦藏的伤寒论阶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