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古籍名著《庄子》的年代、作者和内容精讲

互联网 作者:

 古籍名著《庄子》的年代、作者和内容精讲

又尊称南华经。哲学著作。庄周及其后学者撰。汉书·艺文志载录“庄子五十二篇。”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后来,由于注家“以意取向”,故所注各篇目多有不同。崔譔注本为十卷二十七篇;向秀注本为二十卷二十六篇,(一作二十七篇,一作二十八篇);郭象补向秀注本三十三卷,三十三篇;司马彪注本二十一卷五十二篇,李颐集解三十卷,三十篇;孟氏注本十八卷,五十二篇;王叔之义疏三卷。现在流传下来的只有郭象注本,其他各家均已失佚。庄子一书成书年代不可详考,约成书于先秦时期,为先秦古籍。
庄子,名周,曾受号南华仙人。其生卒年月已不可详考,史记·本传中说和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约为周烈王七年(前369年)至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战国时期睢阳蒙县(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做过蒙地管漆园的小吏,后来厌恶政治,脱离仕途,靠编草鞋糊口,过着隐居生活,专门从事著述。庄子反对儒墨两派,推崇老子学说,所著庄子一书,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在宇宙观,认识论和人生观等方面都提出了系统的理论观点。
今本庄子,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自宋以来,一些学者就提出了庄子内、外、杂篇的区分和真伪问题。一般认为,“内篇”共七,界限比较明确,严格,自成一体,是庄子自著,外篇和杂篇大多出于庄子门人后学之手。庄子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全书以内篇为核心,自成体系。
内篇包括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七篇,它们各有自己的中心思想,又都具有内在的联系,反映了庄子的宇宙观(自然观)、认识论、人生观、道德观、政治观、社会历史观,其中逍遥游、齐物论、大宗师三篇最能集中体现庄子的哲学思想。
其一,大宗师之“道”是内篇思想体系的核心。在庄子看来,“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是在天地之前的最先存在,上帝、鬼神靠着它显示作用,天地万物由它所产生,它无形无象,自本自根。“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由此,“道”,只能是一个精神性的客体。在大宗师中,庄子还论述了修道与得道的问题。他认为“道”的体现者就是“古之真人”,而真人有四个特征:忘怀于物;淡情寡欲;不计生死,随物而变,应时而行;与天合一。要成为真人,就必须修道、守道,进入“与道同体”的境界,做到“与天为徒”,“天与人不相胜”。
其二,齐物论与大宗师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大宗师的主题是庄周的宇宙观,而齐物论则表述了庄周的认识论思想。庄周以大宗师中的绝对精神之“道”为始基,来认识世界万物,从而得出了“万物齐一”的认识结论,并具体表现为“齐彼是”、“齐是非”、“齐物我”、“齐生死”。1.齐彼是。即万事万物皆“彼是方生”,二者同时依存,同时产生,随时为变,那么“彼、是”自然都会归于道同,也就是“齐彼是”了。2.齐是非。既然万物齐一,彼是方生,那么,是非的区别也就不存在了。“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也。”关于是非的辩论也毫无意义。并提出人们应当掌握大道的中间环节,以应付无穷的变化。“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3.齐物我。“物”与“我”,也就是“彼”与“是”。庄周认为,古代人所认识到的最高境界,就是“未始有物”者;其次是“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再次是“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 “有物”,即有“物、我”之分,“有封”,即有“彼、是”之分,“有是非”,即有“是、非”之分。而“物、我”、“彼、是”、“是、非”的分明,就是绝对统一的道被破坏的原因。之所以如此,就是人们没有认识到物我、彼是、是非原本是一体的,都出于虚无的“道”,那么,以“道”看万物,那就不仅是“齐彼是”、“齐是非”,而且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齐物我”了。4.齐生死。物之出为生,物之消为死。死和生都不过是随时变化的一瞬:“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而人们要安时处顺,善死善生,达到“齐生死”的境界。
其三,逍遥游是庄子第一篇,它反映庄周的人生观。他把不受任何束缚的自由,当作最高的境界来追求,认为只有忘绝现实,超脱于物,才算是真正的逍遥。从而从人生观的角度论证了其大宗师之“道”的精神性本质。庄周借用大鹏和小鸠的比喻,阐明了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受客观环境的制约,都不能获得“逍遥”,只有“至人”才能实现这种不受任何束缚的自由,做到“无己”、“无功”、“无名”,物我两忘,混同于自然,从而达到“无待”的境界,亦即逍遥自由的境界。
其四,庄子内篇的其他各篇,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应帝王,分别表述了庄子的养生之道,处世哲学、道德观、政治观。它们既具有各自特有的内容,又分别同作为庄周哲学体系核心的大宗师之“道”紧密相联。养生主主要表述了庄周的养生之道,同时也是庄周人生观的又一阐述。他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因此,只要一切遵循着虚无的自然之道进行,并且习以为常,就可以保全身心、性灵,享尽天年。即处世待人要安,要顺,要不得已,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做到“心斋”的境界。德充符的主题是庄周的道德观。庄周道德观的基本观点,就是追求超脱于物质形体之上的“德”;精神之“德”,远远高出于物质之“形”。文中以寓言的形式,塑造了五个肢体残缺,形态丑恶,却道德完美的人。因此,只要道德完美,就可以化丑为美,化缺为全。应帝王是庄周的政治观,其基本内容就是“无为”而治,恢复原始社会的浑沌状态。全篇用了一系列的寓言故事来说明这一主题。
外篇共十五篇,包括骈拇、马蹄、胠箧、在宥、天地、天道、天运、刻意、缮性、秋水、至乐、达生、山木、田子方、知北游,其中秋水被公认为最能体现庄子的哲学思想。篇中从海与河、天地与毫末的相比较中,说明万物的大小、贵贱、死生、是非都是相对的,没有定准的,而且是不断地相互转化的。根据这个道理,为人应顺其自然,听天由命,一切都不可强求,尤其不应争名夺位,才能获得自由,回复到天真的境界。这就体现了与逍遥游基本相同的意旨。
杂篇共十一篇,包括庚桑楚、徐无鬼、则阳、外物、寓言、让王、盗跖、说剑、渔父、列御寇、天下,其中寓言和天下两篇尤应值得注意。寓言从题目和开头一段看,是自叙庄子的写作特点的。从全篇观之,其主旨则在于阐明全书表达“道”的手法的。篇中写了五个寓言故事,说明了学道和得道的方法。1.虚构孔子年进六十而悔过觉醒的故事,说明学道无须勤志服知,只要复得天地灵气即可。2.写曾参虽然轻禄,但不能忘禄忘亲,故不能得道。说明得道必须要忘禄忘亲,对一切毫不在意。3.说明修道如果能领悟到万物变化循环不已的道理并以此看破生死,就算是悟到天道了。4.说明学道只须知其然而不应问其所以然。5.学道要态度谦虚,不可傲慢。庄周认为,一般的名言,概念,是不能表达“道”的,因而他运用了寓言、重言、卮言的表现方式。天下可以称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篇哲学史论文。庄周认为,学术发展的过程就是“道术将为天下裂”的过程。他认为,古代的道术是完美纯正的,并体现在各个方面,但诸子百家各执己见,自以为是,是十分片面的,因此,道术被他们弄得支离破碎了。同时,他又肯定了“百家众持”犹如人身的五官,还是“皆有所长,时有所同”的。他阐述了先秦各学派的中心思想及主要代表人物,根据各家与道术的关系,从远而近地列举了墨家、宋尹、彭蒙、田骈、慎到、关、老诸家,进行分析,在对每家首先肯定他们反映了道术的某些方面的基础上,指出:前面三家还是道术的外行,而到了关、老才算得上得道真人,最后抬出本家,标榜为道术最充分、最生动的体现。
庄子一书在魏晋时和周易、老子并称为“三玄”,成为道家这学派的代表作之一。由于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庄子也成为人们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典籍之一,同时,它在中国文学史和自然科学发展史上都有重要的影响。
庄子一书,初载于汉书·艺文志,五十二篇,此即汉初刘安所编,又经过刘向校订的本子。到魏晋之时,最著名的庄子版本就是郭象的庄子注。至唐初,西华法师成玄英撰南华真经注疏。隋唐之后,有续古逸丛书宋刊本,(亦称北宋南宋合璧本)。宋明时期,于庄子版本字句校斟有较大意义者,是陈碧虚的庄子阙误。此书有道藏本,涵芬楼影印本道藏本;明刊焦竑庄子翼亦附录庄子阙误一卷;明刊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集中收印了各种重要的道家经典:庄子南华经(百文本)、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文如海南华邈、陈景元南华章句余事、庄子阙误、王元泽南华真经新传、林希逸南华真经口义等;至清代,有四库全书,收录郭象庄子注(并选用陆德明音义)。王雱南华真经新传,林希逸庄子口义、褚伯秀南华真经义海篡微、焦竑庄子翼等;光绪间黎庶昌所辑古逸丛书;郭庆藩庄子集释及王先谦庄子集解。近代之后,有张元济四部丛刊与续古逸丛书;王叔岷庄子校释;马叙伦庄子义征;刘文典庄子补正;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等。另外,还有敦煌唐写本庄子残卷,日本高山寺古钞卷子本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