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名作《王铎草书临王羲之帖》鉴赏
互联网
作者:
这幅草书,有“登嵩山绝顶之风”,有其个人风格的特点,现试作分析。
笔意连绵,如一挥而就是这件书作给人的总体印象,但细察点画,却交代得非常清楚。如“今”、“度”、“十”、“喻”等字,个个独立,稳健沉着。而最妙的还是字内的笔断意连,如“远”字末笔断、“书”字起笔断、“度”字中间断、“嘉”字口部断、“必”字三笔断,其它“可”、“松”、“上”、“下”、“十”、“八”、“许”、“何”、“极”、“笃”、“敬”、“豫”、“未”、“议”等字都有断笔,这正是“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 的妙用。
这幅草书,纵横牵掣,回环盘行。但它却多出能速不速之笔,追求淹留之美,纵而能敛,若非行有余力,曷克臻此。试看其换笔收笔之处,有如悬崖勒马,从容不迫,如“嘉”字的收笔、“书”字的换笔、“今”字的末笔等。
这幅作品,如孤立地只看单字,似乎欹侧不稳,轻重悬殊; 如割裂开只看一行,好象弯曲不直,气势散乱,但如挂起纵览,就会豁人眼目,翻然改观。它的笔墨浓淡、行笔迟速、结体欹侧、行间捭阖,正是它的参差而平衡、对比而调和的矛盾的统一的手法。有如布阵三军并进,威武而不乱; 有如奏乐,八音迭起,抑扬而中节。
王铎敏而好古,自称一天临帖,一天应酬。他对阁帖可谓是滚瓜烂熟。就象这幅草书,前段是王羲之的嘉兴帖,可是到了“松上下”,又属安和帖,末一句则是敬豫帖。寥寥30字,出自三帖,而且缺字衍文全然不顾,可以想象,此幅绝非是对帖临写。而是默识于心,心摹手追。正如张廷济所感叹的那样:“孟津真能师古而不泥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