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名作《姚鼐行书论书三绝》鉴赏
互联网
作者:
姚鼐的才华不仅表现在治学和散文写作上,书法的造诣也很高。清包世臣评姚鼐书法时说: “桐城姚惜抱京堂,晚而工书,专精大令(王献之) ,为方寸行草,宕逸而不空怯,时出华亭(董其昌) 之外。其半寸以内真书,洁净而能恣肆,多所自得。”并将其行草书列为“妙品下”,小楷评为“逸品下” (艺舟双楫·国朝书品)。其中值得注意的是: 姚鼐虽到晚年才工书法,但却不趋附当时竞相摹仿华亭派的书风,在书法上能有主见,按自己的艺术气质、审美观念和情趣爱好来选择努力的方向,直追晋人,故能“时出华亭之外”,形成自己的风貌。“成名虽迟而格调不凡”,这和他深厚的“字外功夫”及“悟性”是分不开的。
这幅行书论书三绝,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院,是姚鼐书法的精品之一。观其字迹,虽无意求奇掠异,但一点一画都很健劲,笔法纯熟自如,风骨高雅俊逸,颇有晋人平和、疏朗、流畅的特点。尤其可贵的是能把个人的气质、情怀、修养融入字中,赋予笔墨以坚实充沛的精神和富有才思文华的格调,深邃而不空乏,更增添了书中的超然逸趣,学者风度跃然纸上。古人所谓“写心写性”,是作可如是观。赵彦偁说: “惜翁亦究心学,笔致超然,纯是书味酝酿而出,落墨似近山舟(梁同书) 、梦楼(王文治) ,而品致清妙,实出二公之上……疏逸之气勃勃纸上,深得大令妙处。”此评道出了姚鼐书法的高明之处。姚鼐书法专精王献之,只是学其神采,并不求其貌似,从这幅赠给香亭先生的字迹和诗意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印象: 他在古人和传统面前既虔诚又不盲目,是位善于体悟而又孜孜不倦的求艺者。尽管其书名远不及文名,集书成字称不上专门大家,但应该承认“字如其文”,欣赏他的书法正象咏诵他的诗文一样,也能给人们留下浓醇的美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