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古籍名著《易传》的年代、作者和内容精讲

互联网 作者:

 古籍名著《易传》的年代、作者和内容精讲

易传是中国儒家学者解释周易的著作。又名易大传、十翼。旧说为孔丘所作。宋代欧阳修、赵汝梅,元人王申子等提出怀疑,认为 系辞、文言、说卦而下“皆非圣人之作”。清人崔述,近人冯友兰等更进一步提出不仅系辞、文言、说卦而下非孔丘之作,且彖、象亦非孔子之作。理由:易传10篇自相矛盾、重复混乱处甚多; 易传中有“子曰”,若为孔作不当有之;孟子抬高孔子,但从未提到作易传。现代学界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检讨,提出了易传为儒家后学者作品,非一人之作。对于易传成书时间,古今亦有不同意见,大致有3派: 春秋末,战国,秦汉。其中战国说占主流。易传版本在秦汉之际就有流传,秦焚书后,易传佚失1篇,到汉以后又失而复得,隋书 ·经籍志载:“及秦焚书,周易独以卜筮得存,唯失说卦3篇。”案 淮南子引过 序卦,司马迁提到 说卦,论衡云“孝宣帝之时河内女子发老屋,得 ‘逸易’……一篇”。可证 隋书 ·经籍志有误。汉孝宣帝以后易传10篇与周易合统称易经。汉书·艺文志云: “易经 12篇,施、孟、梁丘三家”。到东汉郑玄传费直易学“合彖象于经者”,析易传附经,易传被割裂。魏王弼更定,又以 文言附乾坤2卦,加 “乾传”“泰传”字因而当时易传5篇附经,5篇自成体系附后。自唐用王弼注作周易正义,王弼析传附经本子流行于世。到宋代吕大防、程迥、吕祖谦、朱熹等人重新考订,恢复周易原貌,易经分为12篇。自此,易传两种版本同时流行。清阮元校刻宋本十三经注疏本是易传较好、通行的本子。
本书10篇,包括 彖上、彖下、象上、象下、文言、系辞上、系辞下、说卦、序卦、杂卦。约2万多字。
彖即彖传。“彖” 字 系辞训为 “材”,“彖者,材也”。材通裁,有裁断之义,后人大多训为断,其义相同。卦下裁断一卦之义的文辞(卦辞)叫彖辞,而对彖辞解释称曰 彖传。彖传共64条,只释周易卦名与卦辞,不释爻辞。彖传多采取以卦象、卦德、卦体方法释卦辞。1. 取象,以八卦之象释卦名卦辞。如泰 ·彖: “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志同也。”泰䷊下乾上坤,乾为天,坤为地,天本在上而今居下,地本在下而今居上,天气下降,地气上升,故曰 “天地交”,天地之气相交,万物生长而通达,故泰有亨通之义。又乾为君,坤为众,君本在上而今居下,众本在下而今居上,故曰 “上下交”,上下交其志向相同,此重申 “亨”之义。2. 取卦德,以八卦的义理或德行释卦名卦辞。如 讼 ·彖: “上刚下险,险而健,讼。”讼卦上乾下坎,乾性刚,坎性险,故曰“上刚下险”。又乾为健,故 “险而健”。乾在上刚健而上升,坎在下阴险而向下,故有争讼之义。3. 取卦体,以爻在卦中所处地位释卦辞。其中包括中位说、应位说、往来说 (卦变)、比乘说等。以中位说释之,如 蒙·彖: “‘初筮告’,以刚中也”。“以刚中”是指 蒙卦九二爻以阳刚居下卦之中。以应位说释之,如小畜 ·彖: “柔得位而上下应之。”小畜䷈一阴五阳,六四以阴爻居阴位故 “柔得位”。五阳居六四阴爻上下故“上下应之”。以往来说释之,如损 ·彖: “损下而益上,其道上行。”损卦䷨上艮一阳二阴,下兑一阴两阳,从整个卦看,像是减损下卦一阳增加上卦上,即损由泰变来,泰䷊九三爻与上六爻互换变为损䷨, 故曰 “损下而益上。”损一阳升上, 故阳道上行。
象亦称象传。周易中的 “象”是指卦象,卦象取法于自然之象,“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之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系辞)广义上周易卦爻辞,卦画,及说卦所列物象皆曰卦象,狭义上的象指象传。象传分为大象小象两部分。大象是以八卦代表八种最基本的自然现象释一卦涵义,并比拟人事,指导人的行为。如 比·象:“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比䷇下坤上坎,坤为地,坎为水,水性下而地上,故有水地亲比之义。先王效此卦象当建立万国,亲比诸侯。小象是以爻位说或义理释爻辞。以爻位说释爻辞,如屯·象: “ ‘六二’ 之难,乘刚也。”“乘刚”是指屯卦六二阴爻在初九阳爻之上。履·象: “ ‘夫履贞厉’,位正当也。” “位正当”是指履卦九五以阳爻居阳位、且处上卦之中。以义理释爻辞,如: 恒·象:“‘妇人贞吉’,从一而终也,‘夫子’ 制义,从妇凶也。”
文言。古者对“文言”解释众说不一。1、乾坤为易门户,以文解说乾坤。2、依文而言其理。3、指卦爻辞,因卦爻辞为文王作,故曰文言。4、文谓文饰,以乾坤德大,故特文饰以为文言。文言是专释乾坤两卦卦爻辞,通过释辞而阐发天地阴阳之理,说明君臣上下修身养性、治国安邦之道。
系辞, 又称系辞传。 系, 古字作��有系属之义。辞,本作��,依字应作词,当训辞为说。系辞本指系属文辞于卦爻之下。系辞云:“系辞焉以断吉凶,系辞焉以尽其言。”以系辞为名,是指系属在周易后面文辞 。系辞是对周易的通论。系辞分上下两篇,上篇十二章,下篇十二章。上篇12章: 第1章、说明乾坤之理见于天地变化。第2章、圣人作易,君子用 易。第3章、释卦爻辞通例。第4章、易道广大,圣人用之如此。第5章、易道之体用依阴阳。第6章、易道广大。第7章、易理与修身关系。第8章、观物取象及运用。第9章、占筮方法为揲蓍求卦。第10章、易之用有四“尚辞”、“尚象”、“尚变”、“尚占”。第11章、占筮作用及占筮起源。第12章、设卦、立象、系辞的必要性。下篇12章: 第1章、卦爻吉凶,造化功业。第2章、圣人制器尚象。第3章、明易 “吉凶”、“悔吝”产生。第4章、言八卦阳卦阴卦特征。第5章、用孔子言论阐发十一爻大义。第6章、叙卦爻辞特点。第7章、三陈九卦以明作易者忧患之道。第8章、以爻位关系阐发变化之道。第9章、论说六爻位次性质、作用。第10章、六爻含有三才之道。第11章、推断周易作于“文王与纣”之时及卦爻辞特点。第12章、说明爻象特点及吉凶之辞命定依据。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帛书 系辞是现存最早系辞的本子。帛书系辞传共6600余字。字数较今本系辞为多,分上下两篇,篇首顶端以黑色方块为记。上篇包括:今本系辞上第1至第7、第9至第12章,但无 “大衍之数五十” 一章(第8章); 系辞下第1、2、3章,第4章的第1、2、3、4、7节,第7章 “若夫杂物撰德”以下数句及第九章。下篇包括: 不见于今本 系辞的部分,约2100字;今本 说卦的前3章,即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至 “是故易逆数也”,约一百多字;今本 系辞下的第五、六章;第7章 “若夫杂物撰德”以前部分和第8章。
说卦,也称说卦传。是系统解说八卦的著作。孔颖达云: “说卦者,陈说八卦之德业变化及法象所为也。”( 周易正义) 说卦共分11章。第1章概述“生蓍”、“倚数”、“立卦”、“生爻”过程; 第2章说明六画成卦、六位成章的道理;第3章说明八卦代表八种物质对立统一的性质; 第4章揭示八卦所代表八种物质的不同功用;第5章陈述八卦方位;第6章综论八卦在事物变化中作用;第7章指出八卦基本性质;第8章陈说八卦代表八种动物; 第9章陈说八卦代表人体八个器官;第10章说明乾坤生 “六子”;第11章广言八卦取象。马王堆出土 周易,其 系辞中杂有今本说卦前3章,可见今本说卦可能有增删、错简、错讹现象。
序卦和 杂卦。序卦是对通行本六十四卦排列顺序从自然观角度作以说明。以“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的观点解释乾坤居首位;以因果联系,物极必反,相反相生的观点,解各卦之间的关系;以 “物不可穷”解释最后一卦未济。杂卦以相反相成的观点把六十四卦分为三十二对,并简要论述六十四卦卦义。其论述不依序卦六十四卦排列顺序,而是错综交杂而说之。如韩康伯所言: “杂卦者,杂糅众卦,错宗其义,或以同相类,或以异相明也。”(周易注疏·杂卦注)
易传成书,对易学研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表现在它对周易卦象、卦序、爻象等一系列理论阐述,使中国古代占筮术趋向完备。由于儒家后学将阴阳生生之理注入易传,周易理论变得博大精深,无所不包。同时,易传注 易,以卦爻之象比拟人事,强调伦理道德,改变了周易性质,以占筮为功能的周易伦理化。荀子说: “善为 易者不占。”( 荀子·大略)正因为如此,到了独尊儒术的汉代,周易由原来的末流小技一跃而登上大雅之堂,被统治者尊奉 “五经”之首,成为官方哲学。自此,易传所提供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阴阳变化学说、伦理道德理论等对中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各个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易传成书后,在汉代与 周易合二为一。它和周易古经一样成为易学研究的一部分。易学研究源远流长,历代研究易学者数不胜数,其中对易传研究有建树者如郑玄、荀爽、虞翻、王弼、孔颖达、李鼎祚、程颐、朱熹、毛奇令、惠栋、张惠言、李道平、尚秉和等。对易传研究的名作有:王弼周易注(十三经注疏本)、孔颖达周易正义(同上)、陆德明周易音义(四库全书本)、李鼎祚周易集解(同上)、程颐伊川易传(同上)、朱熹周易本义(同上)、惠栋周易述(同上)、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从书集成本)。从古到今,研究易传多以注释形式。目前学界开始从哲学、史学、伦理、科技等各个领域研究 易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