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北征赋赏析》

互联网 作者:

 《北征赋赏析》

  公元23年,刘玄称帝高阳,王莽死,刘玄迁都长安,年号更始。公元25年,赤眉入关,刘玄被杀。在这时期中,班彪远避凉州,从长安出发,至安定,写了这篇北征赋。

  北征赋是一篇纪行赋,为班彪的代表作,在纪行赋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它继承楚辞、遂初赋等创作传统,在继承中又有变化,对后世纪行赋的创作有较大的影响。

  北征赋纪述他在西汉末的动乱中离长安至天水避乱的行程。结构模仿刘歆的遂初赋,也是结合途中所见景物与有关的史事,抒发感想。由于时事更为艰难,所表现的情绪也更显悲沉。它的语言精丽整齐,其中写景的一段(从“隮高平而周览”到“哀生民之多故”),则显得清新自然。这种描写洋溢着作者的真实感情,而且是写实的笔法,不同于上林赋等那种夸张的罗列。此前遂初赋的写景,也已经有这样的特点。它们直接启发了后代抒情小赋对自然景色的描写。

  如果拿北征赋与楚辞部分作品、遂初赋等相比较,就可以看出在结构上存在一些在继承中又有发展变化的特点。

  (一)抒情方式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变。九章中的作品多纪实之辞,涉江一诗又是写他放逐生活中最凄苦的一段经历,但诗的开始却采用了与离骚相类似的浪漫主义手法,表现他的极端苦闷,欲忍不能的感情。涉江的后半部分以及乱辞,也是采用的浪漫主义手法。特别是乱辞部分,采用香草美人的托喻,与离骚的写法一致。北征赋中,无论交待起行原因,还是描写景色都从实际出发,即使是乱辞部分,也抛却了香草美人的托喻手法,采用更为直接的抒情方式。

  (二)写景与抒情由分离到逐渐紧密的结合。涉江中的景物描写,虽然能够表现作者的凄苦情怀,但景与情从整体上还显疏远,还有着为写景而写景的嫌疑。遂初赋和北征赋写景与抒情结合的较为紧密,特别是北征赋,写景能从作者的感情基调出发,更好的表现了作者感时伤世之情怀。

  (三)借助历史事实抒情方面,由情与史的分离到逐渐紧密的结合。涉江的整个第四部分,都在叙写历史上忠而见弃的人物,以表达作者自己“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之情。而北征赋则没有相应的部分。此赋是在纪行的过程中,将史实与感情紧密的结合了起来,而不再是单独列为一部分去叙写。

  (四)乱辞部分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涉江对君主忠诚不二的感情抒发,到遂初的以道家出世思想作结,抒发自己恬淡的自娱之情,再到北征赋以君子固穷而守节的儒家思想的抒发,其发展轨迹是鲜明的。

  作为纪行赋的成熟之作,北征赋确实表现出了与其在赋史地位上一致的优点。交待起行原因之简洁,借景抒情之恰切,叙史抒情结合之紧密,抒发感情之真挚,语言之平易晓畅,都是涉江、遂初所不能比拟的。萧统文选选赋,纪行一门首选北征赋;清人陈元龙历代赋汇亦列其为纪行赋第一篇。可见二人同选北征赋列为首篇,并非偶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