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作品《卜居》作者、内容解读和评价
卜居
楚辞篇名。谓卜问所以自处之道。旧谓战国屈原作。但篇中有“屈原既放”、“屈原曰”等句,似出于第三者的记述。今研究者多认为非屈原所作。汉王逸楚辞章句说:“卜居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体忠贞之性,而见嫉妒。念谗佞之臣,承君顺非,而蒙富贵。已执忠直而身放弃,心迷意惑,不知所为,乃往至太卜之家,稽问神明,决之蓍龟,卜己居世何所宜行,冀闻异策,以定嫌疑,故曰卜居也。”宋朱熹楚辞集注说:“卜居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哀悯当世之人,习安邪佞,违背正直,故阳为不知二者之是非可否,而将假蓍龟以决之,遂为此词,发其取舍之端,以警世俗。说者乃谓原实未能无疑于此,而始将问诸卜人,则亦误矣。”清王夫之楚辞通释说:“卜居者,屈原设为之辞,以章已之独志也。”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说:“居,谓所以自处之方。以忠获罪,无可告诉,托问卜以号之。其谓‘不知所从’,愤激之辞也。”清崔述考古续说·观书余论说:“假托成文,乃词人之常事。然则卜居、渔父亦必非屈原之所自作,神女、登徒亦必非宋玉之所自作,明矣……卜居、神女之赋其世远,其作者之名不传,则遂以为屈原宋玉之所作耳。”郭沫若屈原赋今译本篇注文说:“卜居是一篇叙事诗,原文是有韵的。自来相传是屈原所作,但恐不尽然,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在思想上,本篇表明了屈原是一位不信上帝、不信卜筮的理性主义者,和离骚、天问等篇一致。屈原在流窜生活中曾经耕田、种地,这也解答了他能成为人民诗人的一个根本问题。”此篇当是与屈原时代相近且深知其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篇中设想屈原如何问卜决疑,以便确定“自处之方”。名为“卜居”,实际上并无待决之疑,只不过借此反映屈原的顽强斗志和不信天命、不信卜筮的批判精神。把两种对立的生活态度全用问话的形式提出,比照强烈,表现出鲜明的爱憎感情;篇中有故事,有人物,有对话,有行动,极富有戏剧性;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音韵和谐而变化自如;运用问答体,自成一格。这种初具散文诗特色的、由“骚”而“赋”的风格与形式,为汉代以后的赋家所祖述,在文学史上影响颇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