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名作《泰山刻石》鉴赏
互联网
作者:
泰山石刻系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登泰山时所刻。石四面,碑共200余字。残石置于泰安岱庙。
从石鼓文到泰山刻石,汉字的书法价值已臻成熟。泰山刻石承继了石鼓文每字大小相仿、布白匀称等优点,并进一步向齐整规范方向发展。石鼓文虽说横成行,纵成列,但就每个字而言,却有正有斜,或伸或缩,动静不一,疏密有致。而泰山刻石非但行列整齐,而且每个字都要求横平竖直,其横竖画都与单字坐标轴相平行。此外,它对笔画的引短截长比石鼓文更讲究矩度,凡相关笔画的长度完全相等。这样,许多字就成为轴对称或基本轴对称图形。如“日”、“金”、“具”“书”等字。有些结构无法对称的单字,也将其组成部件处理成轴对称,如“请”之“言”、“青”。
这种轴对称文字和宫廷式建筑一样,具有庄重、典雅、严肃、整齐等特点,这确实也符合诏书的性质。不过书法毕竟不同于建筑,泰山刻石必须要避免或减弱不活泼、少变化等对称图形的共有缺点。
泰山刻石笔化粗细相等,起迄藏头护尾,并使用了大量的曲线。这些曲率、长度各异的曲线,和直线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就产生了动感,使人感到气脉流动,或曲折萦绕,或直行无阻,连本来僵硬的直线也有了生机。曲直相间所产生的宛转流畅感,冲淡了轴对称图形的严肃气氛。
该石书法结构取纵势,宽长比率略大于最佳造型比率(0.618)。在单字上下布白上,颇富变化。如“臣”字上下均匀,“山”字上疏下密,“具”、“石”等字上密下疏。这种横向布白的疏密有致,虚实相间,必然缓解了纵向对称的刻板成份。
泰山刻石是篆书艺术顶峰,其结构的严谨端正,用笔的一丝不苟,笔画的遒劲圆健,后世奉之为楷模。连后世不满李斯的为人的陈奕禧也说: “其书雄杰,竟为百代典型,则固有不朽者在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