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临路歌》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互联网
作者:
所以,这两句,着力刻画了大鹏为理想而战的精神面貌。其中充满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感受与愤激之情。李白怀着 “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抱负,四十二岁 “仰天大笑出门去” (南陵别儿童入京),应召到了长安,“渐肆奢欲,怠于政事” (资治通鉴 卷二百十四) 的玄宗,只把他当作御用文人来点缀升平。而“口蜜腹剑”、把持朝政的李林甫结党营私,任人唯亲,打击异己。放荡不羁、蔑视权贵的李白,自然就要遭到权臣的谗毁。结束前后不满两年的供奉翰林生活 含恨离开京都以后,安史之乱爆发,接着下狱浔阳,长放夜郎。巫山遇赦以后,穷困潦倒,寄居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家。这时,李光弼领兵追击安史叛军余孽史朝义,李白闻讯,不顾年过六十,决定北上参加李光弼部队,以“冀申一割之用”。不料途中得病折回,次年十一月以患疾卒于当涂。深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李白,不仅“辅弼” 之愿不能实现,就连“铅刀一割”之冀也被坎坷生活所造成的“疾病” 夺走。这怎能叫他不怨愤,不使他感到遗恨终生啊!所以,大鹏的不幸,实际上就是诗人李白不幸的象征。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这两句,写大鹏身遭不幸以后的巨大影响。余风,指大鹏从空中坠落所形成的气流。激,激荡。扶桑,传说中的仙岛名。十洲记:“扶桑在碧海中,地方万里,上有太帝宫,太真东王父所治处。地多林木,叶皆如桑。又有椹树,长数千丈,大二千余围。树两两同根偶生,互相依倚,是以名为扶桑。”挂,挂扣。石袂,当作左袂,左边的袖子。古时袒右以取异于凡众,仙人也常袒右 (参见袁轲 中国神话传说词典 铁拐李醉酒图),所以说“挂左袂”。袂(mei妹),衣袖。在这两句中,前句写“余风”震荡时间之长,后句写震荡空间之宽广。大鹏虽然被黑暗势力摧折了,但决不会因此而消声匿迹。它从空中坠落时所形成的巨大气流还在滚滚翻腾,久久不息。不但将激荡着千秋万代,而且海角天涯无所不到,就是远在碧海扶桑的仙人,也将受到影响而不能超然物外。这里,诗人用大鹏坠落的 “余风” 不灭来象征自己生存价值的永存。这种充满主观色彩的自我表现,正是李白诗歌的重要特色之一。 大鹏为了追求驰骋天池的理想而遭不幸,理当得到人们的理解与同情,可是事实却并不如此。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这两句,写诗人对大鹏的悲悼。之,代大鹏夭折的事,出涕,流泪。史记·孔子世家 记载: 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春,叔孙民的车夫鉏商在大野打猎,捉到一只不知名的野兽,拿去问孔子。孔子说是麒麟,并且很伤心地感叹道:“我们的气数尽了!”孔子认为,麒麟是祥瑞的仁兽,此兽被猎获,是天下无道的征兆。因而感叹自己生不逢时,国运将尽。春秋就写到“西狩获麟” 搁笔。李白运用这个典故,通过对大鹏的悲悼,表达了自己对黑暗现实的绝望与悲愤心情。春秋时代,麒麟仅仅因为被说成仁兽,就有孔子为之落泪,大鹏为理想奋飞而遭不幸,却无人为之伤心,仅仅成为后人的闲话资料,当权者仍然干着排斥异己,迫害贤才的勾当而不知王朝气数之将尽,多么可悲可恨! 读着这两句,我们不禁想起杜甫的 蜀相诗: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李白常以诸葛亮自比,认为自己也有诸葛亮那样的胸襟与抱负,因而也希望象诸葛亮“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 那样得到君主的知遇,干一番经时济世的大事业。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而大鹏天池未到身先死,却无人为之“出涕”。杜甫的诗作于入蜀初期,其时李白刚刚遇赦不久,他是否见过此诗,不得而知。但杜诗颈尾二联议论所说事实,李白在许多诗中也有提及。所以,“后人得之传此” 二句的议论,是暗与诸葛亮的对比而发的,因而也是对君主昏庸,权臣作奸的批判,对黑暗现实的沉痛悲悼。 李白说自己的诗“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洲”。这首诗的 “摇五岳”、“凌沧洲” 之力,正表现在对大鹏的悲剧形象的成功刻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