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古籍名著《宋史纪事本末》的年代、作者和内容精讲

互联网 作者:

 古籍名著《宋史纪事本末》的年代、作者和内容精讲

宋史纪事本末是记载宋代 (960—1279)三百余年历史的纪事本末体史籍。明陈邦瞻撰。陈氏之前,有冯琦仿通鉴纪事本末体,编录宋代史实,未竟而卒; 又有南京侍御史沈越以纪事本末体编著宋代历史的事纪,亦未完稿。陈氏依据冯、沈旧稿和薛应旂宋元资治通鉴,于万历三十二年 (1604) 着手编纂宋史纪事本末,历时1年左右成书。此书撰成后,即由刘日梧、徐申校订刊行,刻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分为28卷。是为原刻本。万历三十五年监察御史黄吉士将此书合并为10卷,与元史纪事本末通鉴纪事本末合刻。明崇祯年间,张溥就黄刻本逐自加以论正,附于各篇之后,以篇为卷,重为刊版,是为109卷。清初以后,28卷本与10卷本流传较少,而109卷本则广为流传。以后多据以重刻。同治年间江西书局重刻张溥论正本时,曾对原书的错误有所刊正,是一个较好的本子。1977年,中华书局以江西局本为底本,出版了标点本。
陈邦瞻,(?—1623)字德远。明高安(今江西高安县)人。万历年间中进士。历任南京大理寺评事,吏部郎中,浙江参政,福建按察使,河南布政使,两广巡抚及总督,官至兵部侍郎。于治国理民颇有经验。他在总督两广军务兼广东巡抚时,曾经派兵讨平了广西内地的土司叛乱,击退海寇对广东沿海的侵掠;在任河南布政使时,曾 “开水田千顷,建滏阳书院,集诸生讲习”,传播文化。史书记载其 “好学,敦风节,服官三十年,吏议不及”。在史学方面,陈邦瞻对宋、元历史有较深的造诣。除了编撰 宋史纪事本末,还著有元史纪事本末。
宋史纪事本末,原刻本为28卷,109目。约60万字。现在通行本是109卷。
本书记载了自宋太祖代周,迄文天祥、谢枋得之死,宋朝一代兴衰治乱之事。包括辽、金和元初的史实。其主要内容:在收兵权、平荆湖、平蜀、平南汉、平北汉、太祖建隆以来诸政、太宗致治、咸平诸臣言时务、庆历党议、英宗之立、王安石变法、元丰官制、元祐更化、学校科举之制、建中初政、高宗嗣统、建炎绍兴诸政、孝宗之立、韩侂胄专政等卷中记载了宋元政治、典章制度及重大事件。在 治河、营田之议、茶盐榷罢、浚六塔二股河等卷中,记录了宋代的营田、治河、茶盐等经济状况。礼乐议、正雅乐、孝宗朝廷议、道学崇黜、天书封祀、天圣灾议等卷则记述了宋代的思想、文化、天文历法。在蜀盗之平、方腊起义、平群盗等卷中记载了宋代农民起义的情况,在契丹和战、西夏叛服、夏元昊拒命、西夏用兵、金灭辽、金人入寇、金人渡江南侵、蒙古侵金、蒙古取汴、蒙古诸帝之立、蒙古立国之制服等卷主要记录了辽、金、夏的历史和蒙古早期社会政治军事状况。本书对于抵御入侵者的李纲、宗泽、岳飞、陈亮等都予肯定。分列李纲辅政、宗泽守汴、岳飞规复中原、陈亮恢复之议。
此书涉及问题广泛,凡宋朝重要的政治、经济、典章制度、学术思想以及农民起义、民族关系均有专章叙述。它所凭藉的 宋史,内容芜杂,端绪难寻。陈邦瞻在编纂此书的过程中,不仅参考了 宋史,还参考了其他有关史籍,大都卷帙诰繁。他以高度的综合分析能力,用较少的篇幅,按历史事件把大量的史料加以剪裁、整理和集中。叙述颇有条理。读此书可对宋代历史的前后始末,一目了然。在编纂体例上,则弥补了通鉴纪事本末详于理乱兴衰,忽略典章制度的缺陷,开创了以后纪事本末体史书记述典章制度、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活动的新内容。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 宋史纪事本末: “因仍 宋史之旧,舛讹疏漏未及订正者,亦所不免。然于记载冗杂之内,实有披榛得路之功,读通鉴者不可无袁枢之书,读 宋史者亦不可无此一篇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