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古籍名著《夏小正》的年代、作者和内容精讲

互联网 作者:

 古籍名著《夏小正》的年代、作者和内容精讲

夏小正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农事历书。原为大戴礼记中的一篇。大戴礼记共81篇(今存39篇),夏小正为第47篇。隋书·经籍志除载大戴礼记外,还另载夏小正1卷,可见隋朝以前即有单行本流传。关于夏小正的来历,据礼记·礼运载孔丘说:“我欲观夏道,是故至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时焉。”郑玄注曰:“得夏四时之书,其存者有小正云。”又史记·夏本记曰:“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故以往人们大都认为夏小正是孔丘及其门徒到杞国考察以后所记载下来的农事历书。后经西汉戴德采入大戴礼记而得以流传下来。
现今流传的大戴礼记,出自北周卢辩的注本。至唐宋时旧夏小正单行本绝迹,而有宋人傅崧卿作夏小正传4卷。傅崧卿,字子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官至给事中,宋史无传。郑堂读书记说:“子骏所见大戴礼,有集贤殿藏本,及其外孙关□藏本,皆以夏小正文错诸传中,乃仿左氏春秋,正文其前,而附以传。月为一篇,凡十有二篇……是编各以三月分卷,而于正月、四月、七月、十月之前,分冠春夏秋冬字,当是子骏所加。”这就是今本夏小正的来历。以后为其进行考注的著作约有数十家。
由于经传混杂,何者为经文?何者为传文?各家认识有异,据已故夏纬瑛教授夏小正经文校释的考证,其经文共有463字。它将一年分为12个月,每月分为一段,每之前标明月名,经文在前,后面附以传文。又以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的方法,将全文分为4卷。在每季前又冠以春夏秋冬字样。
在夏小正中,除2月、11月、12月外,每月都载有定季节的星象。在这些星象中,可分为拱极星象和黄道星象两种。拱极象仅是利用北斗斗柄的昏旦指向来确定季节。例如:正月初昏“斗柄县在下”,6月“初昏斗柄正在上”,7月“斗柄县在下则旦”。在黄道星象中,夏小正主要利用参星、昴星、大火星、织女星和南门星的昏旦中星和初昏时东方初见定季节。例如:对于参星,有正月“初昏参中”,3月“参则伏”,5月“参观见”;对于大火星,有5月“初昏大火中”,8月“辰则伏”,9月“内火”;等等。同时,还利用白天最长、夜间最长两个标准的日期来定夏至和冬至,这就是5月“时有养日”和10月“时有养夜”。
夏小正也很重视以动物的活动习性来定季节,例如正月“雁北乡”、田鼠出,2月“昆蚩”(蛰虫出动);3月“��则鸣”(蝼蛄鸣)、“鸣鸠”,7月“寒蝉鸣”,9月“熊罴貃貉鼬则穴”,10月“黑鸟浴”(乌鸦上下飞动)等。更为著名的便是有关玄鸟(候鸟)司分的记述:2月“玄鸟来降”(燕子降临)和7月“爽死”(鷞鸠司秋分)。
古代历法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指导农业生产,故夏小正对于植物的生长状态和各项农事活动尤其重视。在植物生态方面的记述十分详细,例如正月“囿有见韭”,“梅、杏、杝桃则华(花)”,4月“囿有见杏”,7月“秀雚苇”(芦苇开花)等。夏小正尤其注重于记载各月的农事活动,例如正月“农纬厥来”(整理耒耜),3月“摄桑委扬”、“妾子始蚕”(整桑去枝、妇女开始养蚕),5月“种黍”,8月“剥瓜、剥枣”等。
夏小正同样也记载了在不同季节应该做的政事和祭祀,例如,正月“农率均田”(农人领取分配用于耕种的均田),2月“祭鲔”,3月祈“麦实”,5月“颁马”,11月“王狩,陈筋革”(帝王冬猎,省视兵甲)。
夏小正是中国第一部农事历书,它给后人研究先秦历法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科学信息;它又与比它稍后的农事历书月令一起,对以后天文历法的发展、人民的生活习俗以及官方的各种政事产生长久深刻的影响;它也为后世各种类型的月令提供了一个最为基本的模式。
由于夏小正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历书,所以自古至今研究它的人都很多。但古人所做的往往偏重于对于辞义的方面的解释。由于它的文字十分古老,准确地弄懂其文义是十分必要的。前人研究已肯定夏小正是有错简的,但除掉错简以外,还存在用传统观念对其天象物候作出合理解的困难。清朝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就曾说过:“小正躔度,与月令恒差一气。”他的意思是说差至一个中气,也即天象物候差至一个月。但这只是粗略的说法,实际是指下半年的天象,而对于正月二月,夏小正与月令没有任何差别。为了对这种矛盾的现象作出解释,日人能田忠亮在夏小正星象论中将夏小正星象记录定为公元前2000年的实际天象,但有关“参中”的记录,应定在公元前600年。
本世纪在中国西南彝族等少数民族中曾多处发现使用一年分为10个月阳历月,每个月为36天的太阳历。10个月为360天,再加5天至6天过年日,正合于一岁的日数。有人以这个历法解释夏小正的天象物候,便可得到圆满合理的解释。且夏小正自正月斗柄下指到6月上指和5月夏至到10月冬至等均只有5个月,也都合于十月太阳历的标准而与农历不合,故认为夏小正就是十月太阳历而不是一年分为12个月的农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