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名著《景岳全书》的年代、作者和内容精讲
互联网
作者:
张介宾 (1563—1640),字会卿,号景岳,又号通一子。明代著名医学家。祖籍四川绵竹,明初以军功授绍兴卫指挥,迁居浙江山阴(今绍兴)。14岁随父赴京,从名医金英(字梦石)为医,尽得其传,壮年从戎。熟读兵书,习天文,知地理,通易经。兼及相术、星纬、堪舆、律吕,于医道最精。仕途不得志,归乡肆力于医。多效法李东垣、薛立斋,处方喜用熟地,人呼“张熟地”,为明代温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历30年,研析内经著成类经32卷,阐发颇多; 并著类经图翼、类经附翼及质疑录。晚年集其丰富临证经验和深湛理论,著成 景岳全书。
景岳全书64卷,列为16种,其内容可分为以下几大部分:
1. 基本理论 (卷1-6)。包括 传忠录(卷1—3),为总论,阐发张氏 “阳非有余,阴常不足”的学术思想,和以温补为主的辨证、诊法、治则; 脉神章(卷4—6),专论脉诊,择 内经、唯经、仲景、滑寿等诸家脉义之珍要而发挥之。
2. 伤寒典(卷7—8)。据内经“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的论述,以八纲阐述伤寒多种病证,在治法上采集了 伤寒论后诸家经验。
3. 杂证谟 (卷9—37)。论述内科杂病70余种的证治,每病证均据古说,参以己见,从各病的证治较充分地阐发了其温补学说。
4. 妇、儿、疹、痘、外五科诸病的证治 (卷38—47)。包括 妇人规(卷38-39),分总论、经脉、胎孕、产育、产后、带浊、乳病、子嗣、症瘕、前阴等十类病证的证治;小儿则(卷40—41),分总论、护养、脉法、脐风、惊风、诸热、吐泻、疳、癫痫、变蒸等病证的证治; 麻疹诠(卷42),专论麻疹的顺逆、护理与治疗; 痘疹诠(卷43—45),专论痘疹的病因、症状及治疗; 外科钤(卷46—47),分总论、治法、治则及外科诸病的证治。
5. 本草正(卷48—49)。收录药物300种,按山草、温草、芳草、蔓草、毒草、水石草、竹木、谷、果、菜、金石、禽兽、虫鱼、人等14部分述其性味、功效。
6. 方剂论 (卷50—64)。录载古方、新方、各科用方2624首,包括新方八阵(卷50—51),收张氏自创新方186首,按兵法分为八阵列述; 古方八阵(卷52—60),收古方1533首,亦按八阵方述; 妇人规古方 (卷61),收妇科古方186首; 小儿则古方(卷62),收儿科占方169首; 痘疹诠古方(卷63),收痘疹用古方173首; 外科钤古方(卷64),收外科内服、外用古方及张氏验方、单方374首,及砭法、灸法等12法。
景岳全书是明季温补学派的代表作,书中明确指出了金元刘河间、朱丹溪从火热立论,后学者拘其成方,滥用寒凉、削伐阳气的弊端;针对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提出 “阳非有余”,“真阴不足”之论; 认为人之生气,以阳为主,难得而易失,强调“真阴”“真阳”的重要性,力主以温补肾命为主,创制左归饮、右归饮、大补元煎等温补方剂,自成一家,张氏被后人目为温补派的中心人物,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很大影响。赵献可的 医贯、高鼓峰的 己任篇,张璐的 张氏医通、叶桂的 景岳全书发挥等,对其学术思想多所推崇和发挥。张氏对寒凉派的局限性攻诋不遗余力,力主温补之说而有矫枉过正之虞,对后世滥用补药产生重要影响。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称: “因专以温补为宗,颇足以纠卤莽灭裂之弊,于医术不为无功。至于颂其说者,不察证候之标本,不究气血之盛衰,概补概温,谓之王道,不知误施参桂亦足戕人,则矫枉过直,其失与寒凉攻伐等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