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与伊斯兰教
互联网
作者:
伊斯兰教对回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深刻的 影响。伊斯兰教几乎渗透到回族人民生活的各个 领域,它不仅起到宗教信仰的作用,而且成为一种 社会制度和生活规范。
首先,伊斯兰教对回族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的形成影响极大。解放前,回族中曾经实行过教坊 制度,它既是一种宗教制度,又是一种经济制度。 由于共同信仰伊斯兰教的原因,凡是有几十户回 族居民生活在一起,大家就必须集资盖一个清真 寺,众人一起在清真寺内做礼拜。清真寺还必须聘 请一位教长,由教长主持教众的宗教事务活动,并 且收取天课费用。这样就自然形成一个回族人口 聚居的教坊小区,所有教坊内的群众统称为“高 目”或“哈宛德”。清真寺不光是回族民众举行宗教 活动的地方,而且也是教众商讨公众事务的场所, 所以,教坊也就成为回族聚居区内居民活动的基 本单位。凡是有回族聚居的地方就有教坊存在,于 是在我国各地出现许多教坊,这就形成我国回族 人民“大分散、小聚居”的基本社会格局。随着教坊 社区内经济的不断发展,回族社会中的门宦制度 也就逐渐产生了。门宦制度是解放前回族社区内 一种集政治、宗教、经济为一体的社会制度,解放 后,这种制度已被废弃。
其次,伊斯兰教是回族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纽 带。回族人民的许多生活习俗,都带有浓烈的伊斯 兰宗教色彩。例如,回族对肉食的选择是较严格 的。回族不食用血液和自死的禽畜,只吃反刍类的 牛、羊、驼肉和食谷类的鸡、鸭、鹅肉和带鳞的鱼 类,并且严禁食用猪肉。在古兰经里,就有禁食 血液,自死动物和猪肉的戒律。古代的阿拉伯人和 犹太人认为人是有灵魂的,而且灵魂是存在于血 液之中的,食血是渎神的行为。禁食猪肉的戒律起 源于犹太教。在犹太教发源地的阿拉伯半岛,气候 非常炎热,不利于猪的生长,而且那儿也发生过多 次猪的瘟疫,非常不利于人类生活。这种自然地理 条件决定了阿拉伯人视猪为污秽物的观念。当伊 斯兰教创立之时,该教的戒律就严格规定禁食猪 肉。今天,回族群众把这些宗教戒律一直遵循下 来,成为回族全民族的习惯。再如,伊斯兰教是反 对崇拜任何偶像的,所以虔诚的穆斯林家庭是不 挂人物和动物图片的。宁夏的一般回民家庭在正 屋墙壁上只挂山水花卉等字画。
第三,伊斯兰教促进了回族人民共同心理素 质的形成。伊斯兰教的基本信条是尊崇“安拉”为 宇宙独一无二的主。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所 有的穆斯林都必须遵守“安拉”的使者的指导。这 是穆斯林信仰的核心。穆罕默德把他的思想全都 述说给弟子们,而他的弟子们则把这些珍贵的思 想收集整理,汇集于古兰经一书。古兰经是伊 斯兰教的最高经典。古兰经内多次强调,信仰该 教的穆斯林必须加强团结,不能离散。这就一方面 巩固了穆斯林对伊斯兰教义的尊崇,另一方面使 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民众内部产生了一种重视团 结,讲究联合的倾向。在回族内部具有着“天下回 回是一家”的民族意识。每当回族教众在清真寺做 礼拜时,伊麻目身穿白色长袍,头缠黄色的“达斯 它儿”,高声诵念古兰经。穆斯林教众则在他的 带领下,用整齐划一的动作,进行庄严肃穆的祈 祷。人们若身临这种场合,都会感到一种威严和力 量,而这正是穆斯林在同一个伊斯兰教信仰下的 团结和坚毅的象征。
总之,我国回族虽然散居在全国各地,但是伊 斯兰教从心理上把他们联合在一起,使回族在漫 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始终保持自己的民族特征和 民族意识,并且日益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