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古籍名著《孔子家语》的年代、作者和内容精讲

互联网 作者:

 古籍名著《孔子家语》的年代、作者和内容精讲

简称家语。汉书·艺文志著录二十七卷,为孔子门人所撰,至唐代已亡佚。今本孔子家语是三国魏经学家王肃托名孔安国所作的伪书。共十卷,四十四篇。
王肃,字子雍,生于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卒于魏甘露元年(256年)。东海郯(今山东郯城北)人。黄初年间,被任为骑黄门侍郎,官至中领军。王肃推崇贾逵、马融,而菲薄郑玄,以今、古文名家经义综贯群经,创立“王学”,与“郑学”对立。王肃著述颇丰,所注尚书、诗、论语、三礼、左传等书,在晋代均被列于学官。此外,尚有周易、春秋、毛诗、礼记、春秋三传、国语、尔雅诸注。另外,王肃将伏生的古文尚书二十九篇割离为三十三篇,另增二十五篇,伪作成古文尚书一部,所增各篇,都极力阐明儒家的“德治主义”。这部伪书经孔颖达等人作正义之后,成为标准的官书,定于一尊,直到清初才被戳穿。孔子家语是王肃为了给他自撰的圣证论制造根据而托名孔安国作的伪书。
孔子家语按卷篇体系排列,每卷下分数量不等的若干篇。关于该书的主旨,王肃在自序中说:“郑氏学,行五十余载矣。自肃成童始志于学,而学郑氏学矣。然寻文责实,考其上下义理,不安违错者多,是以夺而易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王肃自称此书得自孔子二十二世孙孔猛,但实际上其基本内容杂采论语、左传、国语、荀子、大戴礼、礼记、说苑等书中有关古代婚姻、丧祭、郊褅、庙桃等制度与郑玄所说不合者编撰成篇,以借孔子之名攻击郑玄,作为其所撰圣证论的论据。如卷六关于“五帝”说,系杂取礼记、左传,而假为季康子问答以驳郑玄;卷七关于“郊祀之礼”说,为杂取礼记等书,而假为定公、孔子问答以驳郑玄。
王肃笃信儒家名教,而郑玄则有败乱儒家“家法”之嫌,所以王肃攻击郑玄,维护正统儒学,这是王肃经学的一大特点。但是,王肃本身亦受道家影响,在经学衰微的时代,他引进了道家思想,把儒家的名教与道家的无为相互融合,这在孔子家语中有明显的体现。王肃主张用道家的无为学说改造儒家的天道观和伦理观。他假托孔子的口说:“如日月东西相从而不已是天道也;不闭而能久是天道也;无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之是天道也。”(卷一·大婚解)这是说,天道如同日月一样按一定的规律而运行不息;它没有给万物增加什么或减少什么;万物的形成正是体现了这种自然而然的作用。目的在于说明天道就是无为,顺应天道也就是效法自然规律来治国、驭民、固位和保身。因此,他不同意天命的说法,当他在回答“国家之存亡祸福,信有天命,非唯人也”的问题时,说:“存亡祸福皆己而已,天灾地妖不能加也”(卷一·五仪解),并以历史上的殷纣王迷信天命,“不修国政,亢暴无极”,“殷国以亡”,以及大伐因占得亡国的卜,而“侧身修行”,“明养民之道”,三年之后,国家昌盛的例子,指出:“灾妖不胜善政,寤梦不胜善行,知此者,主治之极也”(同上),认为只要统治者行善政,有“善行”,就可以化祸为福,转危为安,强调人为的努力是天下大治的决定因素。
孔子家语宣传“贫者士之常,死者人之终,处常得终”为人生“乐”事,认为人们只要内心无愧于道,就是最大的乐趣。他所说的“道”,既有道家无为的意思,又包含着儒家所歌颂的道德内容。他把先王的德行归纳为“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卷七·礼运)等所谓“十义”。他认为不应该强制人们信奉什么或不信奉什么,而是要启发每个人的道德自觉性,使人人根据自己的等级名分,在“十义”中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里自觉地思考,这样就可以真心实意地实践自己的道德信条,从而社会秩序也就和谐了。
在孔子家语中,王肃继承了孔子仁政的思想,提倡为政应“宽猛相济”,且以“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告诫君主。还指出:“不能穷其民力”,宜使民“百日之劳,一日之乐”,是谓“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以“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的格言规劝统治者接受臣下之谏,严于修身,节制奢侈。
孔子家语中还保存了一些古书,如问王(玉)可以考见齐论遗文,王言解可以校正大戴礼。
孔子家语虽是伪书,但由于它引征详洽、考证精细,故获得历代经学家的高度评价。是研究孔子、儒学及孔氏学的重要资料,对研究经学史上的王、郑之争,亦有特殊之价值。
孔子家语有明末毛晋据北宋本刻印本、百子全书光绪元年(1875年)刻本,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均收录。明清两代,为之作注者甚多,明何孟春有孔子家语注八卷,清姜兆锡有孔子家语正义十卷,清孙志祖、陈士珂各有孔子家语疏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