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量体裁衣新解”注释、翻译和解说
互联网
作者:
——履园丛话
【注释】
①科第:科举考试。得科第:科举考试及第。②稳称身:语出杜甫丽人行中诗句:“头上何所有?翠为㔩(ge)叶(一种妇女的头饰)垂宾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腰带,一说是衣的后襟。)稳称(cheng)身”。这两句写在曲江春游的贵族妇女的服饰之美。意为:头上有用翠玉制成的㔩叶垂在鬓边;从背后看,腰衱上系着珍珠、压住衣襟,长短合适而贴身。
【解说】
这则寓言,可谓“量体裁衣”的新解。本来“量体裁衣”一语,出自南齐书·张融传,说是太祖手诏赐张融衣,诏书说:“今送一通故衣,意谓虽故乃胜新也,是吾所著,已令裁减称卿之体。”后人据此,概括出量体裁衣一语,比喻办事要从实际出发。钱泳以两种不同裁衣法的对照,则更强调“从实际出发”的实际中时间、地点因素的重要性。一个人虽然身体尺寸没有变,但由于得意与否,性格变化,对衣服的要求也不同,成衣如此,而况其他?嘉庆(1796-1820)、道光(1821-1850)年间,清王朝已经进入衰世,正如龚自珍所说“将萎之华,惨于槁木”(将要凋谢的花朵,比枯树还要惨)。衰世的重要表现之一,是士习的衰恶。或者标榜义理(程朱理学),看一两本理学语录“便自命为第一流人”,而经世致用之道,一窍不通;或者沉湎于科举考试。而科举考试制度,亦已腐朽,当时就有人指出“科举之法,以八股制艺取士,实不足据。况有司故事奉行,士子以腐烂时文互相弋取功名而去”。总而言之,理学与科举考试的八股,皆是过时“旧衣”,过去也许“合身”,但随着时代发展,如今已不“称身”。当时许多有识之士,就提出改革科举制度的要求:“重定取士之制。”不过在嘉道年间,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改革的要求毕竟没有多少人响应。在这样的背景上,我们来理解此则寓言,可以领会其强调时、地的意义。
【相关名言】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
——桓宽
治事不若治人,治人不若治法,治法不若治时。时者国之所以存亡,天下之所最重也。
——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