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古文观止·《左传》·驹支不屈于晋》鉴赏

互联网 作者:

 《古文观止·《左传》·驹支不屈于晋》鉴赏

古文观止·左传·驹支不屈于晋

(襄公十四年)

会于向【1】, 将执戎子驹支【2】。 范宣子亲数诸朝曰【3】:“来! 姜戎氏。 昔秦人迫逐乃祖吾离于瓜州 【4】, 乃祖吾离被苫盖, 蒙荆棘【5】, 以来归我先君。 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 【6】, 与女剖分而食之。今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昔者, 盖言语漏泄, 则职女之由【7】。诘朝之事【8】,尔无与焉【9】!与,将执女。”对曰:“昔秦人负恃其众,贪于土地,逐我诸戎。惠公蠲其大德【10】,谓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11】,毋是翦弃【12】。赐我南鄙之田,狐狸所居,豺狼所嗥。我诸戎除翦其荆棘,驱其狐狸豺狼,以为先君不侵不叛之臣,至于今不贰。昔文公与秦伐郑,秦人窃与郑盟而舍戌焉【13】,于是乎有殽之师【14】。晋御其上,戎亢其下【15】,秦师不复,我诸戎实然。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之【16】,与晋踣之【17】,戎何以不免?自是以来,晋之百役,与我诸戎相继于时, 以从执政,犹殽志也,岂敢离逷【18】?今官之师旅【19】,无乃实有所阙,以携诸侯,而罪我诸戎。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20】,言语不达,何恶之能为?不与于会, 亦无瞢焉【21】。”赋青蝇而退【22】。宣子辞焉【23】,使即事于会,成恺悌也【24】。【注释】【1】向:地名,在今安徽怀远县。【2】戎:姜戎。附属于晋的一个少数民族。驹(ju)支:姜戎的首领。【3】范宣子:晋大夫,又叫士匄(gai)。朝:指当时会集的大堂。【4】瓜州:在今甘肃敦煌县。【5】被:同“披”。苫:编茅草盖屋。这里是指编茅草做衣服穿。盖:苫的别名。蒙:冒。【6】不腆(tian)之田:不多的土地。【7】职女之由:职,主。女,同“汝”,你。【8】诘朝(jie zhao):明早。【9】与(yu):参加。【10】蠲(juan):昭明,显示。【11】四岳:尧时诸侯之长。裔胄:远代子孙。【12】剪弃:灭绝。【13】 见 烛之武退秦师。【14】 殽之师: 见 蹇叔哭师。【15】 亢: 同“抗”。【16】 角之: 从正面执其角。掎 (ji) 之: 从后面抓住其足。【17】 踣 (bo): 同“仆”, 跌倒。【18】 逷 (ti): 远。【19】 官之师旅: 指晋国群臣。【20】 贽 (zhi) 币: 古人见面时赠送的礼物。 贽币不通, 意思是没有来往。【21】 (meng): 闷, 不舒畅。【22】 青蝇:诗经·小雅·甫田之什中的一篇。大意是说君子不应相信谗言。【23】 辞: 辞谢, 道歉。【24】 恺悌 (kai ti): 和易近人。【赏析】驹支不屈于晋 出自 左传襄公十四年, 原文“十四年春, 吴告败于晋, 会于向, 为吴谋楚故也。 范宣子数吴之不德也, 以退吴人,执莒公子务娄, 以其能楚使也, 将执戎子驹支……”。公元前560年, 楚共王卒, 吴国侵犯楚国。两军战于庸浦, 吴师大败。 吴告败于晋, 晋于第二年与诸侯会吴于向地, 会上范宣子 (即士匄) 以吴在楚丧期间侵楚是不合于礼为借口, 拒绝为吴出兵, 这时晋国已经外强中干, 胜楚没有必胜把握,所以托词如此。当时晋国还是名义上的盟主, 而且这次盟会鲁、 齐、 宋、卫、 郑、 曹、 邾、 滕、 薛、 杞、 小邾等国都参加了, 晋人不能和楚开仗,又怕失了面子, 就拿姜戎氏首领驹支开刀, 以藉此立。姜戎早年避秦逼迫, 从瓜州一带迁徙到晋国南部, 归晋为附庸, 故随范宣子赴会。在正式盟会的前一天, 晋国竟然不准姜戎族首领驹支参加盟会。 这是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 不仅姜戎族感到突兀, 就是诸侯也感到不解: 盟会一般都是誓师团结、 共御仇敌, 为什么晋国却采取如此不同寻常的行动?范宣子为使诸侯心怀敬畏, 单挑出随晋国赴会的姜戎氏加以诘难, 这真是“雷公打豆腐——专挑软的欺”。一上来范宣子的语气就咄咄逼人:“过来, 姓姜的戎人!”不称驹支姓名, 而称“姓姜的戎人”, 这已经不是平等说话的口气, 态度相当粗鲁生硬。 范宣子接着说:“从前秦国人把你们的祖先吾离从瓜州赶出来, 你们的祖先当时身披茅草为衣,头带荆棘为冠, 来归附我们的先君。 我们先君惠公只有不多的土地, 仍和你们平分享受, 让你们也能吃上饭。”在历数了晋国先君在秦国迫逐姜戎氏时给他们以庇护,施他们以恩惠之后,范宣子话锋一转,凭空给姜戎氏捏造了一个罪名:“现在诸侯事奉我们的君主,不像以前那样了,这都是由于把语言泄漏出去的缘故。”在他的口中,姜戎氏成了知恩不报,搬弄口舌是非的氏族,并且由于他们的过错,造成诸侯对晋国霸主地位的不尊重。最后,范宣子声色俱厉地对驹支说:“明天的盟会,你不用去参加了,如果你去,就把你抓起来!”这不仅当面侮辱了驹支,而且等于给他发了最后通牒:明天的盟会不允许你来,你如果来,别怪我不客气!面对范宣子怒气相凌、骤不可犯的无理言词,驹支从容不迫,以委曲而又严正的辞令,澄清了事实,剖明了道理,驳倒了范宣子,维护了自己和氏族的尊严。范宣子斥责驹支是从历史上说起的,驹支也从历史上加以分剖:“从前秦国人依仗他们人多,贪婪地扩展土地,驱逐我们戎人。惠公显示了高尚的品德,说我们戎人是四岳的后代,不应该这样被灭绝。”驹支具有很高的语言技巧,拿秦国的恃强凌弱和晋国先君的淳厚仁慈相对照,并且用历史上晋惠公的“德”来反衬现今范宣子言语相加,不允许姜戎氏参加盟会的“不德”。驹支继续说:“历史上晋惠公的确给过我们一块土地,那里是晋国的南部边疆,是狐狸居住、豺狼嗥叫的地方。我们戎人砍除那里的荆棘,赶跑那里的狐狸豺狼,从此成了贵国先君既不内侵也不外叛的臣下,直到今天也没有三心二意。”驹支这段话有理有节,既肯定了晋先君的赐田之恩,又追叙了姜戎先祖含辛茹苦开发不毛之地的业绩,同时指出,姜戎在晋的南部边疆也起到了安定晋国的作用,并且对晋国始终没有二心。范宣子将姜戎描绘成知恩不报,驹支列举具体事实说明姜戎对晋国的贡献:“从前晋文公和秦国攻打郑国,秦国人暗地里和郑人结盟,还留下了守戌的部队帮助郑国, 于是发生了秦晋殽之战。那时晋国军队在上面阻击,我们诸戎在下面抵挡,使秦军全军覆没,这实际上是由于我们诸戎配合作战的结果。”说到这里,驹支用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这就好比捕鹿,你们晋国人抓鹿的角,我们戎人拉鹿的腿,共同将鹿摔倒。”就凭这些功劳,驹支反问:“我们戎人为什么不能免于罪责(如果有罪责的话)?”诸戎的功劳并不仅此一件,驹支继续说道:“从殽之战以来,晋国所有的战役,我们诸戎不间断地及时地参加了,我们追随你们,仍然同殽之战时一样,岂敢背离?”驹支的言外之意是,诸戎仍然对晋国忠心不二,但何以晋国对我们诸戎态度前后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最后,驹支对晋国的无理行径表示愤慨,并且指责晋国凭空捏造罪名的作法:“现在贵国的将帅恐怕确实有缺点,因此使诸侯离心,但你们反而归罪我们戎人!我们戎人饮食衣服不与中原相同,不懂贽见的礼节,语言也不相通, 能够做什么不利于晋国的事情呢? 不参加盟会, 我也没有什么可惭愧的。”于是在朝堂上朗诵了诗经中的青蝇这首诗后退了下去。 青蝇其首章云:“营营 (嗡嗡) 青蝇, 止于樊 (篱笆)。 恺悌君子, 无信谗言。”戎子驹支赋青蝇, 其义取此。范宣子听后向驹支道歉, 当即邀请他参加盟会, 以成全自己恺悌君子的名声。驹支面对气势汹汹的指斥, 面对即将遭到逮捕的厄运, 临危不惧, 据理力争, 逐层辩驳了范宣子强加于自己头上的不实之辞, 洗刷了被泼在身上的污水, 维护了自身的清白。 驹支的回答逻辑严谨,环环相扣, 具有内在的感人力量, 使范宣子在众人面前理屈辞穷, 不得不收回成命, 改正自己的错误。 在弱族与强国的对话中, 这样做需要非常的胆略。 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驹支虽然是戎族领袖, 但其语言艺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晋国与姜戎毕竟不是敌国, 他们土地相邻, 今后仍然要相处, 所以驹支的回答既针锋相对, 又不卑不亢; 既不掩惠公之德, 也不蒙不白之冤。 其语言分寸把握得恰到好处, 辞采也绝无过激之处。 驹支赋青蝇, 不仅表现了他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也表现了驹支杰出的策略。 青蝇所赋乃是“恺悌君子, 无信谗言”, 驹支将范宣子恶意相加的罪名解释为“听信谗言”, 给了范宣子一个下台的台阶, 并且将范宣子置于这样一个境地: 你是“恺悌君子”吗?那就不要听信“谗言”;你如果要听信“谗言”, 那你一定不是“恺悌君子”。 范宣子有了台阶, 也为了保住自己的“君子”之名, 故“辞焉, 使即事于会, 成恺悌也。”驹支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他杰出的策略,使他能够在诸侯面前理屈晋国, 获得了外交上的胜利, 驹支对范宣子的回答是一篇外交辞令的佳作。文章对范宣子形象的刻画也十分生动。 范宣子先是大声喝斥:“来, 姜戎氏!”然后说:“诘朝之事, 尔无语焉! 与, 将执女。”其颐指气使, 不可一世的神态通过人物的语言表现得纤毫毕现。 戎子驹支对答后, 范宣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宣子辞焉”, 向驹支道歉。 范宣子有知过即改的精神,尤为难得的是他能当着诸侯的面当场改正错误, 这种勇气值得赞扬。从文章中驹支的答话中可以看出, 我国自古就是多民族的国家, 少数民族所居之地大多是穷乡僻壤, 他们披荆斩棘, 对开发祖国边疆是有贡献的。 古往今来, 凡是蛮横地欺压少数民族的大汉族主义者只能是自毁长城, 只有对少数民族加强团结, 平等相待, 国家才能巩固昌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