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古籍名著《太平寰宇记》的年代、作者和内容精讲

互联网 作者:

 古籍名著《太平寰宇记》的年代、作者和内容精讲

太平寰宇记是北宋编纂最早、影响最大的地理总志。乐史撰。始修于太平兴国年间,故在寰宇记前冠以“太平”二字。取名太平寰宇记,既点明了写作年代,又表达了作者歌颂赵宋初年安定团结的局面和渴求 “太平治世”能够长期永存的愿望。
乐史认为旧有的地理著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已不适用。他说: “虽则贾耽有十道述,元和有郡国志不独编修太简,抑且朝代不同。加以从梁至周,郡县割据,更名易地,暮四朝三。”(乐史:太平寰宇记·序) “臣今沿波讨源,穷本知末,不量浅学,撰成太平寰宇记二百卷并目录二卷,起自河南,周于海外。至若贾耽之漏落,吉甫之阙遗,此尽收焉。万里山河,四方险阻,攻守利害,沿波讨源,伸纸未穷,森然在目,不下堂而知五土,不出户而观万邦,图籍机权,莫先于此。” ( 太平寰宇记序)
太平寰宇记流传到清初已经残缺不全,据朱彝尊曝书亭集·太平寰宇记跋云:“缺河南道第四卷、江南西道十一至十七卷”,即共缺八卷。四库著录浙江汪启淑所进抄本时,又说只缺七卷。光绪九年(1883),杨守敬在日本枫山官库发现了宋残本太平寰宇记,找到了散佚多年的第113—118卷其中114卷缺湘乡以下五县)。后来,黎庶昌将其刻入 古逸丛书 中。
清人对太平寰宇记做过许多整理校勘工作。自乾嘉以来,通行刻本有三:一是乾隆五十八年(1793)崇仁乐氏祠堂本,为乐氏后裔所刻; 一为“嘉庆”八年(1803)南昌万廷兰刻本; 一为光绪八年(1882)金陵书局刻本。金陵书局本汇集了乐、万二刻本和清初朱彝尊所见的旧抄本,经过校勘和评注,是目前较好的版本。此外,还有四库全书本、古逸丛书本、赵氏藏书本等。本书因传抄和翻刻产生的错误不少,不同版本之间,差异较大,不论是户口数字,还是人物姓氏,都有明显的不同。
乐史 (930—1008)字子正,抚州宜黄县(今江西宜黄县)人。初在南唐为官,官至秘书郎。宋太平兴国五年(980),以见官举进士。上书言事,擢为著作佐郎,知陵州,雍熙三年(986),因献所著书,受宋太宗嘉奖,迁著作郎,直史馆。后又在舒州、两浙、黄州、商州等地为官。乐史擅长著述,生平所撰有:太平寰宇记二百卷、总纪传一百三十卷、坐知天下记四十卷、商颜杂录、广卓异记各二十卷、诸仙传二十五卷、宋齐丘文传 十三卷、杏园集、李白别集、神仙宫殿窟宅记各十卷、掌上华夷图一卷,又编己所著为仙洞集一百卷。所撰书中,太平寰宇记最称巨著,乐史之名亦因此书而传。
本书共200卷,约200万字,以雍熙四年(987)疆域政区为准,分十三道叙述全国的府州,始于东京,终于四夷。后晋割让给契丹的幽、蓟十六州,书中仍列其名,借以表达当时人们盼望恢复幽、蓟十六州的心愿。十三道和四夷的分卷情况如下:河南道卷1—24;关西道卷25—39;河东道卷40-51;河北道卷52—71;剑南西道卷72—81;剑南东道卷82—88;江南东道卷89—102;江南西道103—122;淮南道卷123—132;山南西道卷133-141;山南东道卷142—149;陇右道卷150-156;岭南道卷157-171;四夷卷172—200。作者以州县为单位,详细记述其四至八到、山川、古迹、人口、贡赋、风俗、姓氏、土产、人物、艺文等内容。
太平寰宇记不仅记载了宋初的疆域政区,而且详细叙述了唐末、五代十国和宋初行政区划的变化。例如,北宋太平兴国年间,距唐元和年间相去一百七十多年,经历过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和宋初的统一战争,州县废置颇多,情况比较复杂,乐史在撰述 太平寰宇记时,尽可能注意并反映了这种变化。专门叙述了唐末和五代新设的州县的来龙去脉,周世宗从辽收回的雄、霸等州,也 一 一作了记载。北宋太祖、太宗二朝在唐和五代的基础上,在全国设立了许多军、监组织。宋代军、监分二种,一与府州同级,隶属于路; 一与县同级,隶属于府州。太平寰宇记详细记载了四十五个军和十八个监的设置目的和生产情况。太平寰宇记记载山川、古迹不仅条目多,而且内容详细。有些条目还附有考证。乐史在这些考证中,或者弥补了前人著作中的脱漏,或者校正了过去史书中的谬误,或者辨析了有歧异的疑难问题。
太平寰宇记是 元和郡县志以后的又 一部大型总志,内容丰富,价值较高。乐史编纂此书,取材十分广泛,征引的著作近 二百种,大大超过以前的正史地理志和元和郡县图志。除正史材料外,他还大量引用各朝的地志、杂记、诗赋、碑刻和文集。仅以地志而言,就引用了袁山松郡国志、乐资九州记、阚骃十 三州志、晋 太康地志、刘澄之 宋永初山川记、周地图记、陆澄 地理书抄、顾野王 舆地志、虞茂 隋区字图志、郎蔚之 隋州郡图经、魏王泰 括地志、贾耽 贞元十道录等。清人洪亮吉说: “史撰此志,征引繁富。多南宋以来所未见。”( 更生斋文甲集卷三 万刺史廷兰重校刊 〈太平寰宇记〉序)许多今已失传的珍贵资料,皆赖太平寰宇记 保存下来。
太平寰宇记的学术价值是多方面的。在体例上,它不仅继承了汉志以来正史地理志的传统,沿袭了元和郡县图志的体例,而且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在内容上,不仅 “沿波讨源,穷本知末”,记载了唐末和五代的地理沿革,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唐、宋之间封建政治经济的新发展。正如 四库提要 评价的那样,“盖地理之书记载至是书而始详,体例亦自是而大变。”清人程晋芳认为: “唐以来舆地专书,当以 元和郡县图志及 太平寰宇记为第一”。( 勉行堂文集卷五)可见太平寰宇记在总志编纂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太平寰宇记也存在不少问题。例如,作者虽然注意到唐末和五代以来的地理变化,但在记述河南、河北、山东一带黄河两岸的县治时,却照抄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的方位、里距,没有把这些县治多次迁移的情况反映出来,对于海岸线的变迁,也多因袭旧说,未能详加考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