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杜牧《泊秦淮》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互联网 作者:

 杜牧《泊秦淮》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杜牧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注释】①秦淮:水名,穿过建康(今南京)古都流入扬子江。两岸酒家林立,热闹非 凡,乃豪族、贵官游乐之处。②商女:歌女。③后庭花:乃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唐教 坊曲名。是南朝陈叔宝(后主)与幸臣所造,夸赞宫人美色,男女唱和,轻薄而音哀,后 人以为亡国之哀曲也。 【今译】 烟雾,给秦淮河披上柔曼的轻纱, 明月,将皎洁的光华在岸沙上披洒。 夜色里,我的船儿 泊岸秦淮,靠近酒家。 卖唱的歌女,全然不知亡国之恨, 隔着江水,送来了柔靡的玉树后庭花。 【题解】这是一首吟咏秦淮风月抒发朝代盛衰兴亡之感的诗。大中二年(848),杜 牧由睦州赴京,大概在十月途经金陵,写下此诗。首句两个“笼”字将暮烟、寒水、淡月、 滩沙等景物融为一幅淡雅迷蒙的水月图画。此发句不凡,写景宜人,有先声夺人之妙。 次句点出时间、地点,也点出诗题,言泊孤舟河岸,见岸上酒家林立,虽是寒夜,却何等 繁华! “近酒家”三字,则引出下二句:隔江之歌女,不知亡国之仇恨,还唱起了陈后主 亡国之曲玉树后庭花。此乃曲笔写意,实际是说那些欣赏此曲的达官贵人,喜好靡 靡之音,只知寻欢作乐,沉湎声色,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哪里知道唐王朝已经衰微而 快灭亡呢?此诗讽刺辛辣,感慨深沉,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俯仰兴亡,对国事的忧虑。 可谓兴亡盛衰的“绝唱”。 【赏析】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他是宰相杜佑的孙子,唐文宗大和年间中进士,曾任黄、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官。杜牧关心社会政治,早年怀有经国济世的抱负,注释过孙子兵法,探讨兴亡治乱、军事财政等问题,希望有所作为。但他当时所处的唐后期社会,政治腐败,弊端百出,在宦海生涯中平生并不得意,才能未得施展;及至晚年则纵情声色,放浪不检,他的诗如其人,反映了他经历的许多方面。杜牧诗的风格豪爽清丽,感情浓挚,他的咏史诗,感慨深沉,评点警奇,抒情写景的诗,形象鲜明,意境深远,在唐代是独树一帜的诗人。 在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乘船行驶于秦淮河上,秋水上寒烟笼罩,沙岸上盖着冷白的月光,诗人叫船家停泊在河岸,正好隔河与一所酒家相对。由于夜深人静,泊近酒家,歌女在席间所唱的玉树后庭花歌曲,隔江传来,听得真而且真;可怜那些以出卖歌笑为生的商女,她们只知以声色悦人,而不知所唱的乃是发有心人感慨的亡国之音。本诗乃是杜牧感世伤时之作。中晚唐时期,皇帝一个比一个昏庸,好神仙,逐声色,朝政黑暗;许多达官贵人朋比为奸,竞求享乐;更有藩镇割据,宦官擅权,唐帝国风雨飘摇,略有政治远见的人,都能从中预感到一种危亡的征兆。二十岁就熟知前十三代史传、二十三岁前即写出述说秦亡于征求奢乐的阿房宫赋的杜牧,在此不过是使他早已紧缩的心弦,被撞击了一下,把积蓄心头的兴亡感慨一时散出。诗中说“商女不知亡国恨”,有更重要的言外之意、象外之旨,就是说,令人痛恨的不是商女,她们不过是供人以乐;真正令人痛恨的是那些以钱买唱的官僚阔佬,他们竟然不思世事,用亡国之音来打发醉生梦死的无耻生活。 杜牧的绝句诗能用极有限的语句勾画出一种景境,景境中饱含情韵,然后又集中就事抒情,生发感慨,使主题从情境中自然涌出。本诗即可为代表。 “烟笼寒水月笼沙”,七字即造出一种空凉愁寂的情调,这是诗人带着吊古伤今的情绪游览六朝金粉繁华胜地的特殊感受的对象化。在这样的景色氛围中,以警辟之语言事,其中或寓感慨,或说教训,或发讥刺,等等,都有景有情,景色与情理相辅相成。 泊秦淮是这样,其他不少诗也是这样。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金谷园: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送隐者: “无媒径路草萧萧,自古云林远市朝。公道世间惟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这些诗都是由场景发端,引发感慨,造成情景交融的诗歌形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