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名著《隋书》的年代、作者和内容精讲
互联网
作者:
隋书是一部官修史书,本纪列传和十篇史志都是出于众手,集体合作编成。而且纪传与史志又是分别修撰,先后成书的。早在唐高祖武德年间,令狐德棻就曾建议遍修梁、陈、齐、周、隋等各代史书。后历经数年,终高祖之世也未能修成。到唐贞观三年(629年)又命令继续修撰梁、陈、齐、周和隋等五代史书。参加修撰隋书本纪和列传部分的作者有颜师古、孔颖达、许敬宗和魏徵等人。魏徵与房玄龄一起担任总监诸史的任务,而隋书本纪及列传的序论又是魏徵撰写的,因此隋书题为魏徵等撰。成于贞观十年的梁书、陈书、北齐书、北周书和隋书这五代史书均未有史志,而今本隋书的“十志”原称五代史志,记述了梁、陈、北齐、北周和隋朝的典章制度,弥补了这五代史书中的史志阙文,它附在五代史之末的隋书之中,被称为“隋志”。五代史志是由左仆射于志宁、太史令李淳风、著作郎韦安仁、符玺郎李延寿和令狐德棻等人共同编撰的。并由令狐德棻任监修。唐高宗时由长孙无忌任监修,他虽未参加实际的修撰工作,但书成上表呈进时,却要由长孙无忌署名。
隋朝从581年(隋开皇元年)建国,到589年(开皇九年)统一全国,于618年(隋义宁二年)为唐所灭,总计立国凡三十八年,统一全国后只三十年。隋书有本纪五卷,记载了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以及隋恭帝杨侑这三位君主的政事。杨坚在位二十四年,高祖本纪分为上、下两卷。杨广在位一十四年,炀帝纪也有上、下两卷,记载了隋炀帝杨广的荒淫残暴的丑态,以及远征异国、大兴土木和奴役百姓等事。其中对隋末农民起义的不少事迹多有记载。恭帝杨侑为李渊所立,在位不到一年,虽然也列为一卷,其实内容甚为简略,仅有一千三百多字,苟列篇目而已。
隋书列传五十卷,所记人物众多,资料丰富,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如杨素、王谊等传记载了隋文帝优待臣僚,赏赐田地、财物等事迹。李德林、牛弘、魏澹、裴矩、王劭等人的传记,记载了当时史学发展的概况。牛弘传中全文刊载了他的清开献书之路表,这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表中历叙书籍的流传散亡情况,是研究文献学的必读之文。临孝恭传记载了欹器图及地动仪经。何稠传记载了绿瓷琉璃、织金锦袍的制造。琉球传和陈棱传记载了陈棱率兵万余出征琉球(今台湾)之事以及台湾人民的风土人情概况。
隋书中有类传十篇,即:诚节传、孝义传、循吏传、酷吏传、儒林传、文学传、隐逸传、艺术传、外戚传和列女传。这十篇类传大体依前代体例。个别新目如诚节传,记载了刘弘等十七人,以表彰那些忠于封建朝廷宁死不屈之士,也未见有新奇之处。
隋书列传中虽有三百多人的传记,但关于隋末农民起义的诸多人物却只有李密一人有传,而其它人的事迹只略见于炀帝纪中。另外由于此书是官修史书,书成于众人之手,加之篇幅庞大,纪传与史志又是分别编撰,所以自相矛盾之处也是难免的。总之隋书的纪传是唐初修撰的八部史书中较好的一部,叙事简明,体例严谨。
隋书的史志虽只三十卷,但分量较五十五卷的纪传部分略多。十志的名目是:礼仪、音乐、律历、天文、五行、食货、刑法、百官、地理、经籍。这十志多出于名家专著,历叙梁、陈、齐、周、隋的典章制度,史料价值很高,历来为学者所推重。礼仪志分量最重,这是因为隋代牛弘曾撰有朝仪记,对各朝仪礼文字有较为详细的记载的缘故。律历、天文两志出于唐初天文学家太史令李淳风的手笔,书中记述了五代期间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是研究古代天文气象、律历等科技成果的重要史料。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关于圆周率的研究成果就保存在律历志中。同时,该志还记载了魏晋以来度量衡制度的演变,也是较为重要的经济资料。但由于李淳风曾撰晋书诸志,而隋书中的天文、律历二志又均上溯魏、晋而非断自齐、梁,与晋志颇有重复。食货志虽仅一卷,但总结了南北朝后期的经济情况,如均田制、货币制度、租庸调制度等均有较详细的叙述。在南北朝诸史中,除魏收撰的魏书以外,就只有此书有食货志,所以更显得重要。刑法志记载了梁、陈、齐、周、隋五代律书的编定及立法和毁法的情况,但尤以隋代为重。百官志总结了南北朝时的官制,其中隋朝的官制,后来又多为唐代所继承,由此可见其承前启后的脉络。地理志分上、中、下三卷,以隋大业五年(609年)的版图为准,记载了全国的郡县的户口及所在河渠、水流、山谷,并记录了在这五个朝代中的建置沿革和各大区的风土情况,其中保存了不少经济史和交通史等方面的资料。经籍志是根据隋代观文殿藏书目录改编而成,它是继汉书·艺文志以后的又一部古代文献总录,是我国古代目录学巨著。此志概叙了自汉至隋这六百年来图书情况,考书籍之存亡,辨学术之源流。在学术文化上具有重大贡献。此志采用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各部下再分类。如史部下有正史、古史、旧事、职官、仪法、刑法、霸史、杂传、地理、谱系、簿录、杂史、起居注等十三小类。所列各书皆著书名、卷数、作者职官,姓名和并注明是否亡佚。经籍志的图书分类法被后代奉为标准,一直被沿用到近代。此志虽没有提要,但于每类之后有小序,每部之后有大序,卷首有总序。这四十多篇序论中,对学术源流的考辨都有独到的见解,堪称学术文化史的早期论述。
清人姚振宗撰有隋书经籍志考证,功力颇深,是读隋志的重要参考书。此外还有张鹏一的隋书经籍志补、杨守敬的隋书地理志考证以及黄大华的补隋唐之际月表等书可供参阅。
隋书最早的版本是宋天圣二年(1024年)刻本,此本已失传。再有宋刻递修本,以及元大德饶州路刻本和元至顺瑞州路刻本。以后又有明监本、廿一史本、汲古阁十七史本及廿四史本。现在通行的是一九七三年中华书局出版的点校本。